巴女词

李白 〔唐朝〕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译文 名句例句 注解 赏析 创作背景
  巴地的长江水,急湍奔流快如箭,巴水上的船儿顺水漂流疾若飞。 十个月时间走过三千里,郎今一去,何年能回归?
咱人有子方知不孝娘,岂不问~情肠!(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一折)

  巴: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古时为巴国。巴女,即巴地的女子。

  巴水:水名,在湖北省境内。

  巴水:指三峡中的长江水,因处在三巴之地,故名。

  王墒注:“唐之渝州、涪州、忠州、万州等处,皆古时巴郡。其水流经三峡下至夷陵。当盛涨时,箭飞之速,不足过矣。”

  • 内容意境:诗的前两句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以 “急如箭”“去若飞” 两个生动的比喻,恰切地描摹了巴水湍急以及小船疾去的情形。这既是对眼前巴水和行船的客观实写,又从侧面衬托出巴女送别丈夫时的不舍与无奈,她感觉离别来得太快,丈夫乘坐的小船顷刻间就消失在江水尽头1。后两句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是对巴女内心活动的直接刻画。巴女站在江边,望着远去的船只,计算着丈夫出行的时间和路程,担忧着他何时才能归来1。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路途遥远、世道艰辛,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分别之后相见的日期变得渺茫,巴女的担忧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离别时的普遍心态1
  • 表现手法:全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前两句的景为后两句的情做了铺垫,巴水的湍急、船行的迅速,与巴女内心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担忧相互映衬,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巴女的离愁别绪。同时,诗中运用了代言体的形式,以巴女的口吻来表达情感,使读者仿佛能听到巴女的自言自语,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代入角色,体会到巴女的悲怨和惆怅1
  • 语言风格: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特色。从题材到语言都与六朝民歌极为相似,形式朴素简洁,语言明快自然、不假雕琢。用简单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巴女真挚淳朴的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这也反映了李白对民歌的倾心和学习,以及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的创作特点。
这首诗当作于开元十四年(公元 726 年)诗人二十五岁去蜀途中,行至巴地,是一首拟民歌之作。当时李白离开蜀地,沿途行至巴地,被当地的风土人情所感染。诗中巴女的丈夫大约是乘船东下去经商,李白模仿巴女的口吻,勾勒出巴女与丈夫分别时的情景,道出女子不忍分别的复杂心情。
作者信息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古诗数量:1553名句数量: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