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

李白 〔唐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我向西攀登西岳华山的莲花峰,远远地就看见了明星仙女。她洁白的手拿着芙蓉花,轻盈地在天空中漫步。她身着七彩霓裳,拖着长长的飘带,在天空中飘拂着飞行。她邀请我登上云台峰,一同拜见高贤卫叔卿。我恍惚中与他们一同离去,驾着鸿雁飞上了紫色的天空。低头俯视洛阳平原,到处都是安禄山叛军的身影。他们的血把野草都染红了,而那些豺狼一样的叛逆之臣却都加官进爵了。

1.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常运用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抒情。

2.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这场叛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 诗歌中运用了神话传说,如“明星”“卫叔卿”等,这是李白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神话传说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 莲花山: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
  • 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
  • 素手:洁白的手。
  • 芙蓉:莲花。
  • 虚步:凌空而行。
  • :行走。
  • 太清:天空。
  • 霓裳:以云霓为裳,指仙人的衣服。
  • :拖。
  • 广带:宽阔的飘带。
  • 云台:华山东北部的高峰。
  • 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
  • 恍恍:恍惚。
  • 鸿:大雁。
  • 紫冥:紫色的天空。
  • 洛阳川:指洛阳平原。
  • 胡兵:指安禄山的叛军。
  • 豺狼:指安禄山及其叛将。
  • 冠缨:原指帽子上的带子,这里指做官。

这首诗是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开头几句通过对仙女形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神秘、奇幻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诗人与仙女的相遇和同游,展现了他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然而,当诗人从仙境俯视人间时,看到的却是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现实的残酷和诗人内心的痛苦。李白借助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同时,诗中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如“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等,生动地展现了仙女的美丽和灵动,体现了李白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

这首诗前半部分描绘了诗人在华山遇见仙女的奇幻场景,展现出空灵、飘逸的仙境之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后半部分笔锋一转,从虚幻的仙境回到现实的人间,描绘了洛阳沦陷后叛军横行、百姓惨遭杀戮的悲惨景象,对叛军的残暴和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整首诗将浪漫主义的奇幻想象与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奇幻瑰丽的色彩,又有沉郁顿挫的情感。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兵叛乱,大举南下,十二月攻陷洛阳。当时李白正隐居庐山,这首诗就是他在目睹叛军横行、百姓遭殃的惨状后,借助神话传说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作者信息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古诗数量:1553名句数量: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