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山人归太山

李白 〔唐朝〕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太山。

初行若片雪,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译文 名句例句 注解 赏析 创作背景
来自鲁地的范山人怀抱着一只白鹤,向我告别后前往泰山。他刚出发时,人和白鹤就像一片洁白的雪花,在远处的青崖之间渐渐消失不见。一路攀登,高高地来到了泰山的天门,那太阳升起的日观峰似乎近在咫尺,可以轻易攀登。白云涌起,很快就看不到他的身影了,真不知道他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李大厨做的饭菜可谓是八珍玉食般的美味。饿了一天,吃什么都感觉是八珍玉食般的食物。
  1. 范山人:李白的友人,具体生平不详。“山人”,一般指隐居山中的人,也指有某种才能或学问的人。
  2. 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境内,为“五岳”之首,古代被视为神山,是文人墨客常游历、吟诵的对象。
  3. 鲁客:指范山人,因为泰山在古代鲁国境内,所以称来自鲁地的范山人为鲁客。
  4. 白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鹤常被视为仙人的坐骑或伴侣,象征着高洁、自由和超凡脱俗,暗示范山人的身份和气质。
  5. :深远、幽微的样子,这里形容范山人渐行渐远,身影逐渐消失在青崖之间。
  6. 天门:泰山有南天门,是登泰山的重要景点,位于十八盘尽头,是登山盘道顶端,此处代指泰山的高处。
  7. 日观:即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是泰山著名的景点之一。

这首诗开篇“鲁客抱白鹤,别余往太山”,短短十个字,便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独特的送别画面。“鲁客”点明友人的籍贯,“抱白鹤”这一细节极具韵味,白鹤在中国文化中常与仙人相关联,暗示了范山人的超凡气质,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神秘、飘逸的色彩。

“初行若片雪,杳在青崖间”,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范山人怀抱白鹤初行的样子比作一片洁白的雪花,形象地写出了其身影的轻盈和洁白,与周围的青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杳” 字则写出了范山人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青崖之间的情景,给人一种悠远、空灵的感觉,也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诗人想象着友人一路攀登,最终到达了高耸的天门,甚至那著名的日观峰也近在咫尺。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也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的美好祝愿,暗示友人能够顺利登上泰山的高峰,领略到泰山的壮美景色。

“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写白云涌起,很快就遮挡住了诗人的视线,看不到友人的身影了。这既写出了泰山云雾缭绕的特点,也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惆怅。“此去何时还” 一句,以问句结尾,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期的牵挂,余味悠长,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写和对友人行程的想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李白一生喜好游历,广交朋友,与许多文人雅士、方外之人都有交往。这首诗是李白送别友人范山人归泰山时所作。李白对泰山有着深厚的感情,泰山的雄伟壮丽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他。范山人怀抱白鹤归泰山,这样独特的离别场景激发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他借诗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以及对友人此行的想象和感慨。
作者信息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古诗数量:1553名句数量: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