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韩谏议注

杜甫 〔唐朝〕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译文 注解 赏析 创作背景
如今我心情不佳,思念着岳阳的你,我想要奋飞前往,却无奈卧病在床。你就像那美丽的佳人,隔着秋水,在洞庭湖边濯足,遥望着八方荒远之地。鸿雁在高远的天空中飞翔,日月一片洁白,青枫的叶子已经变红,天空中下起了霜。玉京的群仙聚集在北斗星旁,有的骑着麒麟,有的遮蔽着凤凰。芙蓉装饰的旌旗如烟雾般飘落,旌旗的影子在潇湘水中摇动。星宫的仙君们沉醉在琼浆之中,而仙人却稀少不在身旁。好像听说昨日出现了赤松子那样的仙人,恐怕就是汉代的韩张良吧。你曾像张良那样跟随帝王平定长安,如今筹划国家大事的帷幄之谋未改,而神情却有些凄惨悲伤。国家的成败我岂敢忽视,只是难以忍受这腥腐的世俗,宁愿服食枫香。你像当年的史定在周南留滞一样,令人叹惜,愿你如南极老人星一样长寿健康。美人啊,你为什么要隔着秋水呢?怎样才能把你举荐到朝廷中去呢?
  1. 谏议:官名,即谏议大夫,掌侍从规谏。
  2. 岳阳:今属湖南,韩谏议所在之地。
  3. 美人:指韩谏议,这里以美人喻君子,是古诗中的常用手法。
  4. 八荒:八方荒远之地。
  5. 鸿飞冥冥:鸿雁飞向远空,比喻韩谏议的高洁。冥冥,高远的样子。
  6. 玉京: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
  7. 群帝:众仙人。
  8. :遮蔽。
  9. 倒景:指天空中的景物倒映在水中。景,同“影”。
  10. 星宫之君:指天上的神仙,这里比喻朝廷中的权贵。
  11. 羽人:神话中的飞仙,这里比喻韩谏议这样的高洁之士。
  12. 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神农时为雨师。
  13. 韩张良:即张良,字子房,韩国贵族,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功成身退,从赤松子游。这里以张良比韩谏议,暗示韩谏议有张良那样的才能和品德。
  14. 刘氏:指刘邦。这里借指唐朝皇帝。
  15. 帷幄:军中的帐幕,这里指策划国家大事。
  16. 色难腥腐:难以忍受世俗的丑恶。色,神色、态度。腥腐,比喻世俗的丑恶。
  17. 餐枫香:服食枫香,暗示韩谏议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8. 周南留滞:《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让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一带),司马谈因病不能前行,留滞于此,未能参与封禅大典,抱憾而死。这里以司马谈留滞周南比喻韩谏议留在岳阳,不得入朝。
  19. 南极老人:星名,即老人星,古人认为它象征长寿。这里祝愿韩谏议长寿。
  20. 贡玉堂:举荐到朝廷。玉堂,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

《寄韩谏议注》是杜甫一首寓意深远、情感真挚的诗作。

从内容上看,诗的开篇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韩谏议的思念以及自己因生病而无法前往相见的无奈。接着,诗人以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描绘出韩谏议如美人般高洁的形象,他在洞庭湖边濯足,遥望八方,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等句,通过描绘高远的天空、洁白的日月、变红的枫叶和降下的寒霜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高远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韩谏议的高洁和孤独。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以玉京群帝、星宫之君等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比喻朝廷中的权贵,他们沉醉于琼浆,而像韩谏议这样的高洁之士却不在身旁,暗示了朝廷的腐败和贤才的被冷落。“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诗人将韩谏议比作张良,称赞他有张良那样的才能和功绩,同时也指出他虽有安邦定国的谋略,却因现实的无奈而神情凄惨悲伤。“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则表达了韩谏议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以及对世俗丑恶的厌恶,他宁愿服食枫香,也不愿与那些腥腐之人同流合污。

诗的结尾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诗人以史定留滞周南的典故,表达了对韩谏议不能入朝施展才华的惋惜之情,同时祝愿他长寿健康,并希望能够将他举荐到朝廷中去,让他的才能得以发挥。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和用典。以美人喻韩谏议,以鸿雁、仙人等形象比喻韩谏议的高洁和超凡脱俗,以玉京群帝、星宫之君等比喻朝廷权贵,使诗歌的寓意更加深刻。同时,大量的典故运用,如张良、赤松子、周南留滞、南极老人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如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等句,描绘出一幅美丽而奇幻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寄韩谏议注》这首诗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贤才被冷落的惋惜以及对现实的不满等多种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当时流寓夔州。此时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重创,国力衰微,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杜甫一生心系国家和人民,虽身处困境,仍关心朝政。他与韩谏议可能有着深厚的交情,对韩谏议的才能和品德十分赞赏,同时也了解到韩谏议因某种原因未能在朝廷中施展抱负,而是滞留在岳阳。杜甫有感于此,写下这首诗,既表达了对韩谏议的思念和关切之情,也借诗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作者信息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古诗数量:1612名句数量: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