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战乱中不见有人像老莱子那样穿着彩衣来尽孝,让人叹息人间万事都已面目全非。我已经无家可归,无处寻找自己的弟妹;你现在又要到哪里去寻访自己的父母呢?黄牛峡一带水流湍急,滩声不绝;白马江畔一片寒冷,树木的影子稀疏。此次分别,我们应各自努力;只怕故乡已经面目全非,我们难以一同回去了。
1. 体裁:七言律诗。
2.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如颈联通过描写黄牛峡和白马江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伤感之情;对比,颔联将自己和友人的境遇进行对比,突出了离乱生活的悲惨。
3. 意象:黄牛峡、白马江、滩声、树影等,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
4.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离乱生活的感慨、对友人的关切、对战乱未息的忧虑以及对故乡难归的无奈。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是杜甫一首饱含深情的送别诗。诗的开篇就展现出一幅战乱下的悲惨景象,“兵戈不见老莱衣”,诗人用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典故,鲜明地揭示出战争对家庭幸福的破坏,“叹息人间万事非”则是对整个动荡社会的沉痛叹息。
颔联中,诗人将自己的遭遇和友人的行程紧密相连。自己在战乱中失去了家,四处寻找弟妹而不得;友人虽然去江东探望父母,但在这样的乱世中,父母的情况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两句诗真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
颈联的写景别具匠心。“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看似只是在描写旅途和居住地的景色,但实际上景中含情。“静”与“转”、“寒”与“稀”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暗示了友人旅途的艰难和诗人内心的凄凉。
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既有对友人的鼓励,希望彼此在乱世中各自努力生存;又透露出对战乱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人担心即便大家都努力,也难以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沉,是杜甫诗歌中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佳作。
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以“兵戈”开篇,点明了当时战乱的社会背景,“不见老莱衣”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破坏了天伦之乐的感慨,“叹息人间万事非”更是对整个社会现状的悲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颔联“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诗人由己及人,将自己无家可归、寻亲不得的痛苦与友人寻访父母的未知境遇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了对离乱生活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
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了友人旅途经过的黄牛峡和自己所在的白马江的景色。“静”与“转”、“寒”与“稀”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既暗示了友人旅途的艰辛,也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伤感之情。
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自我激励,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乱未息、故乡难归的忧虑和无奈。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正寓居成都。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局势动荡不安。韩十四要到江东去探望父母,杜甫写此诗为他送行,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