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鸶

杜牧 〔唐朝〕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全身羽毛雪白,如披雪衣,头上的羽毛也洁白如雪,还有那如青玉般的小嘴。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溪水中的倒影里捕捉鱼儿。突然受到惊吓,它们飞向远方,与碧绿的山峦相互映衬。宛如晚风中一树洁白的梨花飘落。

1. 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诗歌风格俊爽清丽,多有感慨时事之作。

2. 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

3.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鹭鸶比作梨花,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 雪衣雪发:形容鹭鸶的羽毛和头部的羽毛都是白色的。
  • 青玉觜:指鹭鸶的嘴如同青玉一般,颜色翠绿。
  • :同“嘴”。
  • 溪影:溪水的倒影。

杜牧的这首《鹭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鹭鸶的生活场景。开篇通过“雪衣雪发青玉觜”,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的鹭鸶画像,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洁白美丽的鹭鸶。“群捕鱼儿溪影中”,进一步展现了鹭鸶的生活状态,它们在溪水边捕食,充满了生机。后两句中,鹭鸶惊飞的场景,打破了原本的宁静,而“一树梨花落晚风”的比喻,又将这一动态的画面赋予了一种静态的美感。诗人通过对鹭鸶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可能寄托了自己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在晚唐那个动荡的时代,这样的自然之美或许正是诗人内心所渴望的。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鹭鸶的外形和活动。“雪衣雪发青玉觜”,从视觉上对鹭鸶进行了细致刻画,突出其洁白与美丽。“群捕鱼儿溪影中”,展现了鹭鸶捕食时的场景,画面生动活泼。后两句笔锋一转,“惊飞远映碧山去”,鹭鸶受到惊吓飞向远方,与碧绿的山峦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一树梨花落晚风”,将鹭鸶比作飘落的梨花,形象地描绘出鹭鸶飞行时轻盈、优美的姿态,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加剧。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览山水时,看到鹭鸶捕食的场景有感而发所作。诗人通过描绘鹭鸶的形象和活动,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作者信息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数量:605名句数量: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