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 〔唐朝〕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六朝的文物古迹如今已荒草丛生、与天空相连,唯有天空淡薄、白云悠闲,古今都是如此。鸟儿在山色中飞来飞去,人们在潺潺水声里生老病死、悲喜交加。深秋时节,千家万户笼罩在帘幕般的细雨中;夕阳西下,楼阁上飘来悠扬的笛声。我满心惆怅,无缘见到范蠡,只能望着五湖东面那参差不齐、烟雾笼罩的树木。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 表现手法: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如首联将六朝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对比;全诗借景抒发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的感慨;尾联运用范蠡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3. 文化常识:了解六朝的历史和范蠡的事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主题思想:诗歌主题围绕历史变迁、人生无常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 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合称为六朝。
  • 文物:指古代的礼乐制度、文化遗迹等。
  • 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表示人们的生死、悲欢。
  • 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泛舟五湖,后人视为隐士的典范。
  • 五湖:说法不一,一般指太湖。

从诗句分析来看,首联“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开篇就将时间的跨度拉开,六朝的繁华文物已被荒草淹没,与如今天空淡薄、白云悠闲的景象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和自然的永恒。颔联“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鸟去鸟来”和“人歌人哭”形成一种动态的对比,鸟在山色中自由来去,而人在水声里经历着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突出了自然的宁静和人事的无常。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深秋的画面,细雨如帘幕般笼罩着千家万户,落日余晖洒在楼阁上,悠扬的笛声随风飘散,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尾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诗人因无缘见到范蠡而感到惆怅,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事迹,让诗人心生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不满。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前两联从宏观的历史和自然角度进行描写,后两联则从具体的场景和个人情感入手,层层递进,深化了主题。在表现手法上,对比、借景抒情和用典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首联“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将六朝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草丛生形成鲜明对比,而天空和白云古今不变,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自然的永恒。颔联“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以鸟的来去和人的悲欢映衬出自然的宁静和人事的无常,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描绘了一幅深秋细雨、落日笛声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尾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诗人因无缘见到范蠡而惆怅,表达了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感慨。

此诗是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时所作。宣州是当时的东南名郡,开元寺水阁位于宛溪畔,风景优美。杜牧在游览此地时,面对眼前的山水风光和历史遗迹,感慨万千,遂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信息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数量:605名句数量: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