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赠张十一署

韩愈 〔唐朝〕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二月末,在江陵城西,看不到桃花,只看见洁白的李花。微风轻拂,细雨滋润,那李花洁白得连雪花也羞于相比,繁密的花朵如波涛翻涌,无边无际。你知道这里的李花像什么吗?那白色的花光把夜空都照亮了,群鸡误以为天亮而惊鸣,官吏们也纷纷起床。太阳从海底刚刚升起,红色的光辉散射开来,青霞也随之散开。我被这耀眼的李花迷得神魂颠倒,眼花缭乱,只见那万棵李树上繁花似锦,堆积如山。回想往昔少年时在长安游玩宴乐,面对鲜花哪里会推辞酒杯。自从流落他乡,忧愁伤感的情绪便纷至沓来,想去赏花,还没到地方就想返回。如今才四十岁就已如此,日后更老了又该如何呢?我用力携带着一壶酒独自沉醉,不忍心让这美好的春光白白地流逝在黄土尘埃之中。

1. 文学体裁:这首诗属于七言古诗,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便于诗人自由地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

2.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如“风揉雨练雪羞比”将李花比作雪)、夸张(如“白花倒烛天夜明”)、对比(如往昔的欢乐与如今的流落)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韩愈诗歌风格: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风格豪放奇崛,以文为诗,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事物,表达情感。这首诗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特点。

4. 文化常识:“金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里的三足乌,常用来指代太阳;“游燕”中的“燕”通“宴”,表示宴乐。

  • 二月尾:二月末。
  • 风揉雨练:形容李花经风雨的洗礼。揉,搓揉;练,煮丝使柔软洁白,这里有洗涤之意。
  • 杳无涘:无边无际。杳,远;涘,水边。
  • 倒烛:指花光把夜空照亮,好像蜡烛倒过来照明一样。
  • 金乌:神话中太阳里的三足乌,这里指代太阳。
  • 朱辉:红色的光辉。
  • 青霞:青云。
  • 游燕:指在长安游玩宴乐。燕,通“宴”。
  • :知道。
  • 流落:指被贬官到外地。
  • 一尊:一壶酒。尊,古代盛酒的器具。
  • 委黄埃:指让春光白白地流逝在黄土尘埃之中。委,舍弃。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李花赠张十一署》。这首诗是韩愈被贬到江陵时写的,他看到江陵城西的李花,心中有很多感慨,就把这些感受写下来送给好友张署。

诗的前面部分,韩愈用了很多精彩的描写来展现李花的美。“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他把李花经过风雨洗礼后的洁白比作雪,还说雪都比不上李花,而且那密密麻麻的李花就像波涛一样,一眼望不到边。“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这几句更夸张了,李花的光把夜空都照亮了,鸡都以为天亮了,官吏们也都起床了。这些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片洁白耀眼的李花世界。

后面,韩愈就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情了。他想起以前在长安的时候,年少轻狂,看到花就会尽情喝酒作乐。可是现在呢,他被贬到了这里,心里全是忧愁和伤感,想去看花,还没到地方就想回去了。他觉得自己才四十岁就已经这样了,以后老了可怎么办呢。但是,他又不想让这美好的春光白白浪费,所以就带着一壶酒,自己一个人去沉醉。

从这首诗里,我们能看到韩愈的心情很复杂。他一方面被李花的美所吸引,对生命和自然充满了热爱;另一方面,又因为被贬的遭遇而感到郁闷和无奈。这也让我们知道,诗人常常会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融入到诗歌中,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希望同学们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韩愈的情感变化,也能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李花盛开的壮丽景象。“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点明时间、地点和所见之花,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李花的洁白和繁盛表现得淋漓尽致,连雪花都自愧不如,繁密的花朵如波涛般汹涌,无边无际。“君知此处花何似”以下几句,进一步渲染李花的耀眼和壮观,花光把夜空照亮,群鸡惊鸣,太阳升起时,红色光辉与洁白的李花相互映衬,让人眼花缭乱。

后半部分则由景入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回忆往昔少年时在长安的欢乐时光,与如今的流落他乡形成鲜明对比。“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忧愁和伤感,即使面对美好的春光,也提不起兴致。“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感慨自己年已四十,却一事无成,对未来充满了忧虑。最后“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诗人决定独自饮酒沉醉,不愿辜负这美好的春光,表现出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珍惜。

整首诗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通过对李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郁闷心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想象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当时韩愈任江陵法曹参军。此前他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触怒了唐德宗,被贬为阳山令。后来遇赦,量移江陵。在江陵城西,他看到盛开的李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赠给好友张署。

作者信息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古诗数量:519名句数量: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