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
猿猴悲啼,鱼儿腾跃,江水翻涌着波浪,这里自古相传就是汨罗江。我准备了满盘的蘋藻,却无处可以祭奠英灵,只能空自听闻渔父叩弦高歌。
1. 文学体裁: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短小精悍,意境深远。
2. 修辞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如通过猿愁、鱼踊、水翻波等景象抒发情感)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 韩愈诗歌风格:韩愈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奇崛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这首诗则体现了他诗歌中情感深沉、意境悲凉的一面。
4. 文化常识:“蘋藻”在古代常被用作祭祀的物品,体现了古人的祭祀文化;“渔父”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常代表着超脱尘世、顺应自然的思想。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湘中》。这首诗是韩愈被贬潮州途中,经过汨罗江时写的。汨罗江是屈原投江的地方,韩愈看到这里的景象,想起了屈原的遭遇,也想到了自己因为忠言直谏而被贬,心里有很多感触。
诗的第一句“猿愁鱼踊水翻波”,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很凄凉的场景。猿猴在悲啼,鱼儿在水里乱跳,江水也翻着波浪,这其实就是韩愈当时心情的写照,他心里很不平静。“自古流传是汨罗”,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屈原投江的汨罗江,让我们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屈原的悲剧。
“蘋藻满盘无处奠”,韩愈准备了很多蘋藻,想祭奠屈原,可是却找不到地方可以祭奠。这说明他虽然很敬仰屈原,想表达自己的心意,但是却没有办法实现,这也暗示了他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空闻渔父扣弦歌”,渔父在那里唱歌,可是韩愈却觉得很孤独,渔父的超脱和他自己的悲愤形成了对比,让他更觉得痛苦。
从这首诗里,我们能看到韩愈对屈原的同情和敬仰,也能感受到他自己被贬的悲愤。同时,我们也能知道,诗人常常会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和历史故事中,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希望同学们能从这首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也能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开篇描绘了一幅凄凉、动荡的画面。猿猴的悲啼,鱼儿的腾跃,江水的翻波,都暗示着诗人内心的不平静。而“自古流传是汨罗”,则点明了此地的历史背景,让人联想到屈原的悲剧命运。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诗人准备了满盘的蘋藻,想要祭奠屈原的英灵,却无处可奠,这表现出他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空闻渔父扣弦歌”,渔父的歌声在诗人听来,更增添了一种孤独和悲凉的感觉。渔父的超脱与诗人的悲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对汨罗江景色的描写和自身祭奠行为的叙述,抒发了诗人对屈原的崇敬和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被贬的悲愤之情。诗歌意境悲凉,情感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年),当时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赴任途中,他经过汨罗江,想到了战国时期在此投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联想到自己因忠言直谏而被贬的遭遇,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