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之二

杜甫 〔唐朝〕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秋风秋雨铺天盖地,天地间乌云密布,一片混沌。狂风裹挟着暴雨,让人连对面走来的是牛还是马都难以分辨,浑浊的泾水和清澈的渭水也被搅在一起,何时才能恢复它们原本的清浊分明呢?田间的禾穗因雨水浸泡而发了芽,黍子的穗子也被淋得发黑霉烂,可却没有农夫们的任何消息传来。城里米价飞涨,一斗米就能换得一床被子,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去计较这两者是否等价呢?

1. 文学体裁:这首诗属于七言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较为自由,不受格律限制。

2. 修辞手法:运用了化用典故(如“去马来牛不复辨”)、比喻(“禾头生耳”)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杜甫诗歌风格: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 文化常识:“泾渭分明”这一成语源自泾水和渭水的自然现象,常用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在诗中,杜甫反用其意,表达了对社会混乱的批判。

  • 阑风伏雨:指风雨持续不断。阑,通“澜”,形容风雨的连绵;伏雨,即久雨。
  • 四海八荒:泛指天下、整个世界。
  • 去马来牛不复辨:化用《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典故,描绘出风雨交加中,视线模糊,难以分辨牛马的景象。
  • 浊泾清渭:泾水浑浊,渭水清澈,常用来比喻是非善恶分明。这里说难以分清,暗示社会的混乱和是非不分。
  • 禾头生耳:久雨使禾穗发芽,形状像耳朵,这是一种灾年的景象。
  • 黍穗黑:指黍子的穗子因长时间被雨水浸泡而发霉变黑。
  • 农夫田父:指种田的农民。
  • 衾裯(qīn chóu):泛指被子、床单等床上用品。
  • 相许:相互交换。
  • :通“值”,价值。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这首《秋雨叹之二》。这首诗写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当时长安遭遇了长时间的秋雨,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诗的前两句,杜甫用“阑风伏雨”和“四海八荒同一云”,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风雨交加、天地昏暗的世界。想象一下,整个天地都被乌云笼罩,风雨不停地肆虐,这是一种多么压抑和可怕的景象啊。这不仅仅是在描写自然的天气,其实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这里杜甫用了一个典故,说在这样的风雨中,连牛马都分不清了,泾水和渭水也混在一起,分不清清浊。这就好像是在说,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片混乱,是非善恶都难以分辨了。

接下来“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这两句特别让人痛心。因为长时间的雨水,庄稼都被毁了,禾穗发芽,黍穗发霉,农民们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而且“无消息”三个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农民们的牵挂和担忧,他们现在到底怎么样了,没有人知道。

最后“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这反映了当时物价飞涨的现实。在城里,一斗米就能换一床被子,大家都为了生存,顾不上这交换是否公平合理了。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百姓生活的艰难。

杜甫通过这首诗,把自然的灾难和社会的现实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也是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能更加了解杜甫和他的诗歌。

开篇“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诗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一幅秋雨肆虐、天地昏暗的画面。连绵不断的风雨和笼罩天地的乌云,不仅渲染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巧妙地化用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混乱的景象,同时也蕴含着对社会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的批判。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将笔触从宏大的自然景象转向了具体的民生疾苦。禾穗发芽、黍穗霉烂,意味着农民一年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而“无消息”三个字则透露出诗人对农民命运的担忧和牵挂,他们在这场灾难中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困境,无人知晓。

最后“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通过描写城市中物价的飞涨和交换的不合理,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民生的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不公平的交易,进一步凸显了灾难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整首诗以景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自然的灾难与社会的现实紧密结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诗史”的价值。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这一年秋天,长安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长时间降雨,持续六十多天的秋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庄稼大面积受灾,粮食歉收,物价飞涨,百姓生活陷入了困境。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目睹了农民们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秋雨叹》三首诗,此为其二,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作者信息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古诗数量:1612名句数量: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