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唐朝〕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柳絮飘飞之时我告别了洛阳,在梅花开放之后来到了三湘。世间的人情冷暖已如浮云般飘散,离别的愁恨却如江水般悠长。

1. 贾至是唐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个人的身世之感和离别之情。

2.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柳絮常常象征着离别,梅花则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3. 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世情已逐浮云散”将世情比作浮云,“离恨空随江水长”将离恨比作江水,使情感更加形象可感。

  • 巴陵:唐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
  • 王八员外:作者友人,排行第八,任员外一职。
  • 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此处指巴陵。

贾至的《巴陵夜别王八员外》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和人生感慨的诗作。诗的开篇通过描绘柳絮飘飞和梅花开放的景象,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暗示了诗人的漂泊生涯。“世情已逐浮云散”一句,透露出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对世间人情冷暖的失望。他或许曾经有过美好的期望,但现实却让他感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浮云般虚幻。而“离恨空随江水长”则将离别的愁绪推向了高潮。江水滔滔不绝,就像诗人心中的离恨一样,悠长而无尽。这种离恨不仅是与友人分别的不舍,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无奈。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强烈的情感,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首联“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以时间和地点的转换,勾勒出诗人的行程。“柳絮飞时”点明分别的季节,营造出一种轻柔、惆怅的氛围;“梅花发后”则暗示时间的推移,诗人已到了三湘之地。颔联“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是全诗的情感核心。“世情已逐浮云散”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失望和无奈,人情如浮云般易逝;“离恨空随江水长”则将离恨比作江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离恨的悠长和无尽。整首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将诗人的离情别绪和人生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贾至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在与友人王八员外分别时,他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离情别绪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作者信息
贾至

贾至(718—772)字幼隣,唐代洛阳人,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军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令至作传位册文。至德中,将军王去荣坐事当诛,肃宗惜去荣材,诏贷死。至切谏,谓坏法当诛。广德初,为礼部侍郎,封信都县伯。后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谥文。至著有文集三十卷, 《唐才子传》有其传。

古诗数量:55名句数量: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