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李煜 〔唐朝〕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傍晚时分,装有辘轳的华美金井旁,梧桐树已显露出秋意,几棵树木仿佛也因秋的到来而惊动。

白日的雨带来了新的愁绪,百尺长的虾须帘挂在玉钩之上。

华美的窗前,美好的春光已尽,双眉紧锁。回首望向边疆。

想要托鱼儿传递书信,可九曲回肠般的寒冷水波却不逆流而上(无法将信送达)。

《采桑子》是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位君主,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词前期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后期则以亡国之痛为主要内容,艺术成就极高,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词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鳞游”代指书信,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种用法在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如“鱼传尺素”等。

  • 辘轳金井:装有辘轳的华丽水井。辘轳,一种提取井水的装置。
  • 惊秋:指树木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而有所变化。
  • 虾须:指虾须帘,一种用细竹丝或丝线编织的帘子,因形似虾须而得名。
  • 玉钩:玉制的钩子,用于挂帘子等。
  • 琼窗:华美的窗户。
  • 双蛾皱:指女子皱起的双眉,蛾指蛾眉,代指女子的眉毛。
  • 边头:边疆、边地。
  • 鳞游:指鱼,古人常以鱼来传递书信,故此处代指书信。
  • 九曲寒波:指曲折蜿蜒的寒冷水流。
  • 溯流:逆流而上。

这首《采桑子》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词风的特点。我们在赏析时,首先要注意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如“辘轳金井”“梧桐”“昼雨”“寒波”等,这些景物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从情感表达来看,词中的“愁”是核心情感,这种愁绪并非单一的,可能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等。作者通过“双蛾皱”“欲寄鳞游”等细节描写,将这种内心的愁绪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艺术手法上,除了借景抒情和借代,全词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九曲寒波不溯流”一句,既写出了水流的特点,又暗示了情感传递的受阻,耐人寻味。理解这首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李煜词的风格和情感内涵,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这首词以景起兴,开篇“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梧桐树感受到秋意,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昼雨新愁”则将景物与情感直接联系起来,白日的雨引发了新的愁绪,愁绪如同雨丝般绵长。

下片“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进一步刻画了人物的情感,春光已逝,女子双眉紧蹙,回首眺望边地,其中蕴含着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或是对边疆战事的忧虑。最后“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以想寄书信却因水流阻碍而无法送达作结,将这种无奈和愁绪推向极致,余味悠长。全词情景交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深沉。

李煜是南唐后主,此词可能创作于他在位后期或降宋之后。当时南唐国力日渐衰弱,面临着北宋的威胁,李煜作为君主,内心充满了忧愁与无奈。词中所流露的愁绪不仅有个人的情感,也可能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后期的作品多抒发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这首词也带有一种凄凉、惆怅的基调,可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感于时节变化和个人处境而作。

作者信息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古诗数量:155名句数量: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