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唐朝〕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荆州和吴郡接壤,到处水乡处处为家。你离去的时候,春天江水正浩渺茫茫。黄昏时你的船帆将停泊在何处?我望着遥远的天边,肝肠寸断心悲伤。

1.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清远淡逸。

2. 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春江、日暮等景象,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3. 诗中的“荆吴”是古代的地域名称,了解这些古代地理知识有助于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 杜十四:名不详,排行十四。
  • 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是三国时吴国的别名,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 春江:春天的江水。
  • 渺茫:形容水势广阔,看不清楚。
  • 征帆:远行的船。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通过注解了解诗中一些字词的含义,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其次,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诗中的景语中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心情,如迷茫、担忧、不舍等。

再者,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分析诗人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的。最后,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这首送别诗,以景衬情,寓情于景,充满了离别的愁绪。首句“荆吴相接水为乡”,先点明友人此行的去向,“水为乡”描绘出荆吴一带水乡的特点,也暗示了友人漂泊的生活。第二句“君去春江正渺茫”,“春江渺茫”不仅写出了眼前江水浩渺的景象,也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迷茫、惆怅之情。

第三句“日暮征帆何处泊”,诗人由眼前之景想到友人日暮时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旅途安危的关切。最后一句“天涯一望断人肠”,直抒胸臆,将诗人的离愁别绪推向高潮,表现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此诗创作具体时间不详。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偶尔出游;然而四十岁那年赴长安,谋求仕进,却失意而归,使得他对仕途的希望化为泡影。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为友人送别时所作,当时诗人的心境可能也较为复杂,既有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也有自身仕途不顺的感慨。

作者信息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古诗数量:445名句数量: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