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王昌龄 〔唐朝〕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广袤沙漠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1.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以七绝见长,被誉为“七绝圣手”。

2.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对比等表现手法。前四句写景,为后四句的抒情做铺垫;后四句通过古今对比,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3. “塞下曲”是古代的一种乐府诗题,多描写边塞的风光和战争生活。

  • 饮马:给马喝水。
  • 平沙:广袤的沙漠。
  • 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 咸言:都说。
  • 黄尘:黄色的沙尘,这里指战场的风沙。
  • 足:充足,充满。
  • 蓬蒿:蓬草和蒿草,泛指杂草。

整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边塞画卷。从开篇的环境描写,到中间对战争的回忆,再到结尾对战争残酷后果的呈现,层次分明,情感真挚。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而是通过对景象的描绘和对比,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先从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入手,然后体会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同时,要注意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这些手法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秋景和战争的残酷。诗的前两句“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通过描写饮马渡河的情景,渲染出了一种寒冷、肃杀的氛围。“风似刀”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凛冽,让人感受到边塞环境的恶劣。三、四句“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描绘了沙漠中夕阳尚未落下,昏暗的天色中隐隐约约能看到临洮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了边塞的荒凉和孤寂。

后四句“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则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过去的战争。“昔日长城战”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咸言意气高”是说人们都说当年战士们作战时意气风发。然而,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却是“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凄惨景象,古今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公元713 - 741年)年间。当时,唐朝与吐蕃等边境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王昌龄一生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塞下曲》就是他在边塞生活时期创作的,反映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戍边战士的生活。

作者信息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古诗数量:262名句数量: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