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唐朝〕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叶孤舟上,我独自对着微月和枫林,将自己的心绪托付给弹筝的友人。那重重山岭仿佛笼罩着千重万重雨幕,忽然筝弦断了,弹筝人收起弦,深深的泪痕挂在脸上。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诗作多以边塞、闺情宫怨为题材,风格雄浑奔放,意境开阔。《听流人水调子》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 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 水调子: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 分付:交付,寄托。
  • 客心:旅人之心。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从画面上看,有孤舟、微月、枫林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筝声中,又通过对岭色和断弦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哀伤,而是通过景物和音乐来烘托,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这首诗情景交融,境界清幽。首句“孤舟微月对枫林”,描绘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分付鸣筝与客心”,将自己的心境托付给筝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岭色千重万重雨”,既是实写眼前的雨中山岭,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重重愁绪。最后“断弦收与泪痕深”,以筝弦断、泪满襟的画面,将诗人的哀伤推向高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一般认为是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借听筝所发出的感慨。当时他遭遇坎坷,心境悲凉,在羁旅途中听流落江湖的乐人弹奏曲子,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作者信息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古诗数量:262名句数量: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