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吟

王维 〔唐朝〕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长安的少年是仗义行侠的人物,夜里登上戍楼去观察星象。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上的行人夜晚吹起了羌笛。关西的老将抑制不住心中的哀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一生经历大小百余次战斗,部下偏将都封作了万户侯。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牛尾毛落尽在北海头。

1. 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同时也有一些边塞诗。《陇头吟》属于边塞诗,展现了边塞生活和战争的主题。

2.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少年的壮志与老将的哀愁,老将的战功与部下的封侯,突出了主题。

3. 用典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苏武才为典属国”引用了苏武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历史感。

  • 陇头吟:乐府旧题。陇头,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 游侠客:指仗剑远游、重义轻生的人。
  •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 太白:星名,即金星。古人认为太白星主兵象,常以观测太白星的变化来预测战争的吉凶、胜负。
  • 迥(jiǒng):远。
  •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 偏裨(pí):偏将,裨将,都是将佐的通称。
  •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封侯者,泛指高爵显位。
  • 典属国:秦汉时官职名,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事务。
  • 节旄(máo):节是古代使臣所持的信物,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故称节旄。

这首诗开篇就塑造了长安少年的形象,他们充满激情和抱负,登上戍楼观察星象,似乎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和他们的建功立业之机。“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的边塞夜景,明月高悬,笛声悠扬,为下文老将的出场奠定了哀伤的基调。关西老将的出现是全诗的核心,他一生征战,却落得个愁苦流泪的下场,与少年的意气风发和部下的封侯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在用人方面的不合理。最后以苏武的遭遇为例,进一步强调了贤才不得重用的社会现实。整首诗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首诗先写长安少年戍楼看星的豪迈气概,展现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接着描绘陇头月夜的凄凉景色和行人的笛声,营造出一种孤寂、哀愁的氛围。关西老将的出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身经百战却未得重用,而部下偏将却封侯拜相,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最后以苏武的典故进一步烘托出老将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和用典的手法,使主题更加深刻。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713 - 741)年间。当时,王维游历四方,对边塞生活有所了解。唐朝时期,边境战事频繁,不少人渴望通过军功来获取功名。诗人目睹了少年的壮志豪情和老将的悲惨遭遇,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作者信息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古诗数量:566名句数量: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