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唐朝〕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大海广阔无垠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能知道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中华九州离哪里远呢?相隔万里之遥也能像乘空一样到达。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海中的大鳌身体把天都映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外面,而你则住在那孤岛之中。刚刚分别就要到异国他乡,可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

1.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晁衡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生活多年,与许多唐朝文人交往密切。

2. 古诗中的神话意象:诗中运用了“鳌”等神话意象,这些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大海的神秘和力量,也为诗歌增添了奇幻的色彩。

3. 诗歌的送别主题: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诗人常常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祝福和牵挂之情。

  • 积水:指大海。
  • 九州:中国古代分为九州,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在东方日出之处,后用作日本的代称。
  • :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 若为:怎堪,怎能。

王维这首送别诗,先以大海的广阔和未知引出友人的归乡之旅。接着通过想象友人在海上的情景,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孤寂。诗中的神话意象不仅增添了奇幻色彩,也暗示了大海的凶险。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和对未来联系的担忧。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有对分别的不舍。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首诗以想象的笔触描绘了晁衡渡海回国的情景。首联写大海辽阔,难以穷极,暗示了路途的遥远和未知。颔联则强调了距离虽远,但在想象中却如同乘空而至,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颈联具体描写了晁衡在海上的情景,“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生动地展现了友人在归途中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海上的奇异景象,增添了诗歌的奇幻色彩。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分别后的牵挂和对音信难通的担忧。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也体现了当时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此诗是王维为送日本友人晁衡回国而作。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他于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 717 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学成后长期留居中国,曾任唐朝秘书监等职。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 年),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王维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作者信息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古诗数量:566名句数量: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