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苏轼 〔宋朝〕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记得在画屏前初次相遇的情景。

美好的梦境被惊醒,望穿了那通往高唐的路(再也无法重温梦境)。

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又飞去。

纱窗之外,几度春光流逝,已至暮春。

想起那天在绣帘边相见的地方。

她垂下眼帘,假装走路,笑着整理像香云一样的发丝。

她收敛了像春山一样秀美的眉峰,带着羞涩不说话。

在众人面前,深厚的情意难以轻易诉说。

1.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词开创了豪放派风格,但也不乏婉约佳作,这首《蝶恋花》便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一。

2. “高唐”典故出自宋玉《高唐赋》,讲述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在高唐欢会的故事,后常被用于诗词中指代男女情爱或相会之事。

3. 词中“春山”常被古代诗词用来比喻女子秀美的眉毛,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4. 这首词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燕子双飞”与主人公的孤寂形成对比,突出了相思之情。

  • 画屏:有彩绘的屏风。
  • 会遇:相遇、相会。
  • 高唐路:出自宋玉《高唐赋》,指男女欢会之地,这里代指与佳人相会的梦境或情景。
  • 双飞:燕子成双成对飞行,常象征爱情或相思。
  • 几度春光暮:指经过了多少个春天,春光已至末尾,暗示时光流逝。
  • 绣帘:绣有花纹的帘子。
  • 低眼佯行:垂下眼睛,假装走路。
  • 香云缕:形容女子芳香柔软的头发。
  • 敛尽春山:收敛眉头,“春山”比喻女子秀美的眉毛。
  • 羞不语:带着羞涩不说话。
  • 深意难轻诉:深厚的情意难以轻易诉说。

上片开篇“记得画屏初会遇”,直接点出回忆的起点,初次相遇的场景历历在目。“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写美好的相会如同梦境被打破,再也无法重现,“望断”二字尽显失落与怅惘。“燕子双飞”与“人单相思”形成对比,更添孤寂;“纱窗几度春光暮”则以时光流逝,烘托出思念的绵长与持久。

下片细致描绘了相见时的情景,“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通过女子羞涩的动作和神态,如低头、假走、整理发丝等,将其娇羞可爱的模样刻画得栩栩如生。“敛尽春山羞不语”,以“春山”喻眉,进一步描绘女子的羞涩之态。结尾“人前深意难轻诉”,点出两人在众人面前难以表达深情的无奈,将那份深藏心底的爱恋表现得含蓄而动人。全词语言清丽,情感细腻,通过回忆与细节刻画,将相思之情表达得真挚而深切。

这首词是苏轼描写爱情相思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苏轼的词作题材广泛,既有抒发豪情壮志、人生感慨的,也有描写儿女情长的。此词通过回忆与佳人的相遇,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怀念与相思之情,可能是苏轼在某一时期有感于一段难忘的邂逅而作。

作者信息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古诗数量:3162名句数量: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