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盛夏哪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盛夏哪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正月十五挂红灯 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汤圆,欢庆上元佳节。黄巢想,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军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给师弟,自己挑上汤圆挑子出了大营,直向浑城走去。 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黄巢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 两个人正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道:“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现已四门紧闭,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 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 黄巢插上门正要进屋,见一个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个老人,急忙走过去说;。“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来吧。”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点头答应了。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官兵头目说:“大白天,为啥插门?”老人说:“我怕小偷进来偷东西。”头目追问:“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说:“我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一头目骂道:“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说:“官爷,你不信,就请搜吧。”。头目下令去搜查,十几个官兵马上进屋,翻箱倒柜,乒乓一阵乱响,东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两口,醋流满了院子,幸亏他们没接着翻。 官兵走了,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他忙走过去安慰说:“老人家不要哭了,过两天我赔你几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来说:“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前边去了,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 黄巢问:“老人家,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我从哪里出城呢?” 老人说:“你出了这条巷子,钻进对面院子,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你就从那儿出去吧。”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竞攻不破?”老人说:“客官有所不知,这城建在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 黄巢问:“那就没法了吗?” 老人说:“要打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老人犹豫了一下,说:“你是黄大将军。”黄巢说:“唐兵骂我杀人如麻,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我吗?”老人说:“那是官家说的,官家能有好话吗?我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么敬重,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 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 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河谠红的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端午“插艾草” 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至唐黄巢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己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盗掘陵墓 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所盗帝陵中,有秦陵、茂陵、乾陵三座,涉秦、汉、唐三代,座座显赫。秦陵是秦始皇的陵墓,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陵主都是不可一世的历史风流人物。能对三朝帝王陵下铲,谁人可比? 秦、汉、唐三代帝王陵均位于关中平原上,而且相距不是太远,这也为黄巢盗陵提供了便利。所以,历代关中农民起义军揭竿后,都会将破坏帝王陵,作为向封建统治者宣战的一个重拳,以泄愤恨。黄巢所领导的农民军自然也不会放过他们。
吃人之说 黄巢是一个儒生,出身于一个靠贩运私盐暴利发财的富裕家庭,殷实的家底使得黄巢自小就有条件苦读儒经以求晋身官场,却屡次科举均以落第告终。黄巢陡然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离开长安时扔下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杀气腾腾的誓言。 黄巢回家做了几天私盐贩子。唐代规定只准国营企业经营盐,黄巢没有经营盐的许可证,结果他们的盐巴被查封没收了。适逢关东大旱,官吏还要催缴租税、差役,百姓走投无路便聚集黄巢周围,于是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目的是在于推翻唐朝暴政,建立一个能够减轻农民痛苦,推行轻徭薄赋的新王朝。 黄巢称帝后,士兵则如同明火执杖的强盗一般在长安街头杀人越货,争抢美女,殴打平民,到处扰民。黄巢不能阻止。几个月后,出现粮荒,长安城里一片混乱。小股唐军乘乱攻城,黄巢十分虚弱,立刻带了少数随从逃出城。唐军进城之后,受到长安百姓的欢迎。黄巢到了城外定下神来,才发现入城唐军人数很少,随即反攻入城。重入长安的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一事恨之入骨,居然下令屠城。将城中男丁杀戮殆尽,来了个“巢怒民迎王师,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也,谓之洗城”,血洗长安城。后来唐借沙陀兵协助攻城,一万多沙陀兵与黄巢十余万人对阵,黄巢一战即溃,只好弃城逃跑。883年4月,黄巢逃出长安之时,下令纵火。长安便一炬成灰。 黄巢在失败前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规模。其骇人听闻的程度,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黄巢拉起的队伍,在行军作战中病死、饿死、战死的总数至少在一百万人以上。他带进长安的几十万人,大部分是饿死的。后来,黄巢弃城逃跑到山东狼虎谷时,只剩下残兵一千余人,黄巢走投无路,只得自杀身亡(一说被他外甥林言所杀)。 纵观这位农民领袖大规模“吃人不吐骨头”行径,其野蛮,残酷,恐怖,骇人听闻,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残酷暴政统治者,起义军首领,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数。但是,像黄巢以人肉为粮糗的恶行,绝非一般意义的战场上的较量,而是人性灭绝的屠杀。黄巢起兵还引发了拥兵割据的藩镇遍布全国,此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 “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 下面介绍几个名词。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里去壳或捣碎。 臼: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制成,中部凹下。 碓: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有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会连续起落,去掉石臼中糙米的皮。 搞清了这些工具,就可以很清楚黄巢是怎么解决部队的粮食问题了。他把人抓来,活生生地放入石臼里,然后像舂米一样,用巨碓把人碾成肉泥,来填饱士兵们的肚子。在围困陈州的三百多个日夜里,黄巢动用了数百个这样的巨型杀人机器,同时开工,流水作业,日夜不停。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间碾为肉糜。陈州四周的老百姓吃光了,为扩大原料供应来源,又“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墓葬之谜 山东莱芜市圣井乡祥沟村有一棵名为“将军树”的古槐,传说就是这棵树下曾留下黄巢的足迹。 根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公元884年,唐朝政府确信黄巢已经死于狼虎谷。于是,大唐官员们在他的身死之处建了一块石刻,标明这位造反者的葬身之地,以警醒世人。 然而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很多书籍中却另有说法:他们相信黄巢没有死于狼虎谷,而是逃脱之后死于他处。 清代学者聂剑光所著《泰山道里记》有这样的记载:“黄巢死于泰山……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黄巢墓。” 经专家考证,这里就是《泰山道里记》所记载的黄巢墓,此地与狼虎谷相距几十公里,如果真的是黄巢尸骨的埋葬地,那么则证明黄巢真的没有死于狼虎谷。
当代作家李朝全《诗歌百年经典·1917—2015》:“这是一首堪称中国最早的白话诗。白话诗而采用了旧体五言律诗的体例,基本上遵照了平仄押韵的规则,或许可谓是以旧瓶装新酒。它昭示了新诗的一个发展方向。这首诗描写了两只蝴蝶相依相伴的情景,生动形象如同画面。” [5]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黎风《新文学开拓者的诗歌艺术》:“从诗的美学观点来看,《蝴蝶》一诗的艺术美有下列几点:第一,语言自然,朴素,口语化。第二,古人抒写友情的诗,多以杨柳来比拟,描写爱情的诗多用蝴蝶、鸳鸯等形象来象征。但胡适此诗,抒写友情既不用“杨柳依依”,而又把通常用于象征爱情的“蝴蝶”用来象征友情。这两点都是别开生面,匠心独运,因而他所创造的诗的形象与意境,就不仅生动逼真,而且新颖独到,脱却陈腐的老框子。第三,这首诗虽是五言,尚留有五言古诗的残迹,但它不讲平仄,不讲死板的押韵,而做到了音节和谐,韵律自然,念起来上口,读起来动听。第四,这首诗写友情,却一字不露,具有诗的含蓄美,耐人咀嚼,寻味。由于上述优点,胡适的这首诗就首先证明了用白话写诗也可以写出好诗来,这对于破除对文言旧体的迷信、对白新诗的抗拒自然要起积极的战斗作用。” [6]
安徽大学教授方铭《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现代诗歌》:“这首诗好在哪里呢?第一它是真情实感的抒发。胡适当时酝酿文学革命,首先痛感旧体诗无病呻吟,形式又束缚了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除了理论提倡外,胡适决心尝试率先从事白话新诗的创作。《蝴蝶》是因景起兴、有感而发,所以它有活泼的生命诗的最可贵的本真的诗质。第二,这首诗尽管留有旧诗的痕迹,但总体上已实现了他的不用典,用平仄、不用对仗的“诗须废律”“做诗如作文”的主张,读来明白如话,新鲜活泼。所以在诗的语言和形式上,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关于此诗原题的“朋友”,胡适解释“并不会有怨望朋友的意思”。胡适在美国留学的朋友有梅光迪、任叔永、朱经农、杨杏佛,还有一位女友陈衡哲。其他朋友们都反对胡适写白话诗,只有陈衡哲不反对,而且一心追随,两人过从甚密,但关系也止于此。诗中:“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也未尝没有可以影指之处。
从艺术上说,其特色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有感而发,随手而写、是一首解放了“诗体”的诗
该诗所抒写的是诗人自己一时的观感,有感而发,随手而写一用的是白话;不拘平仄;没有用典;诗尾用韵,只顺着情绪的脉络自然而就;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虽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的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是一首解放了“诗体”的诗。本身这首诗艺术水平不是很高,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既内蕴较为丰厚,又含蓄蕴藉
此诗抒写了诗人孤独抑郁的情绪但又不直白外露,显得既内蕴较为丰厚又含蓄蕴藉。一只黄蝴蝶在天上孤单单地飞着,它的伴侣已经飞走了,只能独自在空中飞着,备感惶惑、寂寞;所以也无心飞上天去,因为在辽阔的天空中备感孤单。这只孤独的黄蝴蝶其实就是诗人孤独心灵的外化,是诗人那凄然的情绪的意象化。它有力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意识和矛盾情绪,内蕴又较为丰厚,含蓄有致。在胡适的作品中,还是颇有影响力的。胡适曾经因此而被旧派文人讥为“黄蝴蝶”,这恰恰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此诗所蕴涵的力量。
旧体诗的痕迹明显
胡适曾说他所写的新诗“很像一个缠过后来放大了的妇人”“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尝试集〉四版自序》)胡适自己认为,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白话诗,主要原因在于这首诗仍然没有打破旧诗五七言的格局。该诗虽然在音节、押韵等方面都显得有些随心所欲,但从整体上看,受旧诗的束缚还是很明显,近似于一首古风。胡适后来也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这首诗显然属于胡适从旧体白话诗向白话自由体新诗过渡的作品。胡适在《尝试集》中引用陆游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来说明自己的创作的意义,他对自己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有清醒认识的。
句法太整齐了,就不合语言的自然。但相对于胡适早期的白话诗,诸如《江上》“两脚渡江来,山头冲雾出。雨过雾亦出,江头看落日”。《月》(之一)“朋友照我床,卧看不肯睡。窗上青藤影,随风舞娟媚”,这首诗以音节、句式、语言看,还是更近于白话诗,而被置于《尝试集》第四版打头,在这首诗的题目下,胡适注有“此诗天怜为韵,还单为韵,故用西诗写法,高低一格以别之”。在形式上采用了西方错落的格式,为中国旧诗所无。平心而论,胡适一向推崇杜甫和白居易朴实无华的白描工夫,强调言须有物。就这首诗而言,应当说是体现了胡适的这一追求。而且,对于两只蝴蝶的绘雕,也较为鲜明,煞尾那一句,“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也不能说不是颇费苦心的经营,而且透露出一种崭新的情感动向。
此诗写于1916年8月23日,是胡适写得较早的一篇诗作。发表于1917年的《新青年》第2卷第6号,是《白话诗八首》的第一首,原题为《朋友》,出书时改题《蝴蝶》。
1915年夏,胡适开始用白话写旧体诗词,进一步,他主张废除旧体诗词的格律,从而引起任叔永、梅光迪等一班留学美国的朋友们的反对。同年9月,胡适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1916年,胡适在美国正式决定实践自己的“文学革命”主张,“自誓将致力于其所谓‘活文学’”,当时他深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方法,如他所说:“我的白话文学论不过是一个假设,……我的白话诗的实地试验,不过是我的实验主义的一种应用”。
当时诗人是一个致力于革新的热血青年,但是他周围的大多数中国同学都激烈反对他的文学主张,很少知音,再加上孤身处在国外求学,远离母亲、妻子,心中的苦闷可以想见。一方面美国的新思想催醒了他对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追求,对传统的人伦、封建的道德进行深刻的反思,精神上处于上升阶段;另一方面,孤身一人处在探索之中,自己的前途方向都还不确定,不时有前途渺茫、知音难觅的抑郁心情。这样一种复杂的孤独的情绪之中,诗人偶然看见了天上单飞的蝴蝶,触发了心中的一腔愁绪,因而写下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