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苏轼 〔宋朝〕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淮河的涛声拍打着船枕,迎来了黎明的曙光,透过船窗的缝隙,只见一弯残月悄然窥视着船上的旅人。

无情的汴水依旧向东奔流不息,却只载着满船的离愁别绪向西州而去。

曾记得在竹溪花浦边与你一同畅饮,那时的酒香远胜过离别的泪水。

《虞美人》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词开创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中运用了"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自然景物,如"无情汴水"实际是借水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 长淮:指淮河。
  • 隙月:从缝隙中看到的月亮。
  • 汴水:河流名,在今河南省境内,向东流入淮河。
  • 西州:古地名,这里泛指离别之地。
  • 竹溪花浦: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这首词通过景物描写和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离别之情。上片着重描绘离别时的情景,以淮河的晨景和汴水的流向烘托离别的氛围。"只载一船离恨"一句尤为精妙,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重物,形象生动。

下片转入对往昔欢乐时光的回忆,"竹溪花浦曾同醉"与当下的离别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离别的伤感。"酒味多于泪"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情,将过去的欢乐与现在的悲伤巧妙结合。

全词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词风的多样性,既有豪放之作,也有如此婉约深情的作品。

词的上片以景起兴,通过"波声拍枕"、"隙月窥人"的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伤感的氛围。"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两句,以流水无情反衬人有情,将抽象的"离恨"具象化为可以装载的实物,构思巧妙。

下片转入回忆,"竹溪花浦曾同醉"一句勾起对往昔欢聚的怀念,而"酒味多于泪"则将今昔对比,突出了此刻离别的悲伤。全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将离愁别绪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这首词是苏轼在离别友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仕途辗转,常与亲友分别,词中抒发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伤感。淮河、汴水都是苏轼宦游途中的重要水道,见证了他多次的离别与漂泊。

作者信息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古诗数量:3162名句数量: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