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淮河的涛声拍打着船枕,迎来了黎明的曙光,透过船窗的缝隙,只见一弯残月悄然窥视着船上的旅人。
无情的汴水依旧向东奔流不息,却只载着满船的离愁别绪向西州而去。
曾记得在竹溪花浦边与你一同畅饮,那时的酒香远胜过离别的泪水。
《虞美人》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词开创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中运用了"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自然景物,如"无情汴水"实际是借水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这首词通过景物描写和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离别之情。上片着重描绘离别时的情景,以淮河的晨景和汴水的流向烘托离别的氛围。"只载一船离恨"一句尤为精妙,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重物,形象生动。
下片转入对往昔欢乐时光的回忆,"竹溪花浦曾同醉"与当下的离别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离别的伤感。"酒味多于泪"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情,将过去的欢乐与现在的悲伤巧妙结合。
全词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词风的多样性,既有豪放之作,也有如此婉约深情的作品。
词的上片以景起兴,通过"波声拍枕"、"隙月窥人"的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伤感的氛围。"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两句,以流水无情反衬人有情,将抽象的"离恨"具象化为可以装载的实物,构思巧妙。
下片转入回忆,"竹溪花浦曾同醉"一句勾起对往昔欢聚的怀念,而"酒味多于泪"则将今昔对比,突出了此刻离别的悲伤。全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将离愁别绪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这首词是苏轼在离别友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仕途辗转,常与亲友分别,词中抒发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伤感。淮河、汴水都是苏轼宦游途中的重要水道,见证了他多次的离别与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