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城

陆游 〔宋朝〕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译文 作者事迹 注解 赏析 鉴赏 创作背景

 滚滚长江流过荒芜的秭门城旁,两岸鸟呜猿啼是那么忧伤。隔着川流不息的江水,是诗人仰慕的屈原的祠堂。在屈原愤然投江后这一千五百年间,星移物换,屡经兴亡。只有江水拍击江岸的涛声,依然同屈原在世时一样。

(一)  李东阳四岁时被举荐为神童.父亲带他进宫朝见皇帝,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皇帝 见此情景,便脱口出了上联:“神童脚短。”东阳应声对下联:“天子门高”。皇帝高兴地将他抱坐膝盖上,见其父亲还站立在一旁,又出上联:“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

(二)  李东阳和程敏政同时作为神童,被皇帝召见入宫殿。皇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从容答道:“蜘蛛满腹经纶。”皇帝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宰相。”殿试后第三天,李东阳中了第三名神童。

(三)  李东阳被举荐为神童后,不少文人墨客找他题诗作对,试试他的才华是否名副其实。有位老翰林将他的名字嵌入联语,要他用“两兼格”续对:“李东阳气暖。”东阳对道:“柳下惠风和。”老翰林惊叹不已。

(四)  正德年间(1506~1521),内阁刘健、谢迁二公遭贬离京,只留下李东阳一人。当时刘瑾把持朝政,李东阳独木难支,无力回天。有人画了一幅丑老妪骑牛吹笛的讽刺画,在画中老妪额上题“此李西涯(李的号)相业”,以此嘲讽李东阳。有人向他报告此事,可他不动声色,自题绝句一首:“杨妃身死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争似阿婆骑牛背,春风一曲太平歌。”在后来推翻刘瑾的斗争中,李起了关键性作用。

(五)  李东阳与彭泽(字民生望,攸县人)交往甚密,常有唱酬。彭对李诗不太赞赏。后来,彭泽官场失意,离京回乡。李东阳赠诗一首:“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彭读到开头四句便深为感动,读完全诗,潸然泪下。反复吟诵数十遍,爱不释手,对儿子说;“现在我才发现西涯的诗写得这样好,意境如此深远。我恨不能与他重相见,把酒论诗文!”

(六)  李东阳之女,嫁于山东曲阜孔闻韶。未嫁之前,其女以孔家园林狭小,花木稀少为词,稍有责难。孔家为此大兴土木,扩充屋宇,修葺亭台楼阁。孔闻韶乃孔子六十二世孙,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班超一品之阶”。同年孔府花园竣工,东阳之女亦于当年出嫁,封为一品夫人。可谓三喜临门。袭封后,东阳代衍圣公作谢恩表,并代作大门联。联云:“与国戚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此时东阳已是暮年,遣词造句,颂扬得体,忧国忧民,一片忠心。

  (1)淳熙五年(1178)元月,作者被朝廷召回临安,此诗为同年五月在途经归州(今湖北秭归)时所作。楚城:即楚王城,为楚国始兴发祥之地,在今秭归境内的长江南岸。
  (2)屈原祠:祭祀屈原的祠堂。据作者《归州重五》诗尾自注:“屈平(即屈原)祠在归州东南五里归乡沱,盖平故居也。”
  (3)一千五百年:自屈原时代(公元前340—约前278),至作者写此诗时(1172),历时约为一千五百年。

  第一句先点明“城”在“江上”,并用“荒”和“悲”定下全诗的基调。楚国强盛的时候,楚城并不荒凉,但楚国衰弱的时候竟成“荒城”,就不能不感到“悲”。接下去,诗人就用了一个“悲”字,但却不说人“悲”,反而用了拟人法和侧面烘托法。“猿鸟”怎么会懂得人世的盛衰,说“猿鸟”只是为“楚城”的“荒”而感到悲哀,怀念以前的人的悲哀可想而知。
  第二句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楚城”为什么“荒”,却用“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句进一步确定“楚城”的地理位置。其中“便是”一词,把“江上荒城”与“屈原祠”联系得十分紧密。
  三四两句,仍然是在说屈原。从屈原那时到宋代,时间已过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滩声”仍像一千五百年前那样“常如暴风雨至”之外,人间万事都不像以前的时候。“滩声”依旧回荡在“楚城”,而“楚城”已经不像以前的时候,“滩声”依旧回荡在归州,而归州也已经不像以前的时候。星移物换,城荒猿啼,一切的一切,都不像以前的时候。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滩声依旧来反衬人间万事万物的变迁,从而联想到楚城的荒芜,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的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许多不便于细说、说不尽的地方,都蕴蓄在慨叹和停顿当中。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作者探寻遗迹,钩连旧事,领悟最深的便是“江”“荒”“悲”三个字。江上是荒城,隔江有屈祠。荒城不仅人烟稀少,而且连猿鸟都为之悲伤,楚国始兴之城、发祥之地,竟然荒凉到了如此地步!对岸的屈原祠,其悲荒景况更是可想而知。“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从屈原沉江殉国,到今天作者大江寻踪,一千五百年间有多少故事发生?然而,世事全非,滩声依旧。其实,除了滩声依旧,千百年来,还有什么是依旧不变的呢?那就是教训、历史教训,统治者腐败无能、荒淫享乐、苟且偷安、贪生怕死,国家兴衰、江山易主,最后结果是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社会倒退、生灵涂炭。大江滔滔,滩声依旧,它们只不过是这些历史悲剧重演的伴奏曲!

  淳熙五年(1178)元月,陆游罢职,正是闲在成都壮志难酬之时,南宋朝廷召他东归。他沿着九年前进川的路线,顺江而下,原途返回,于春末夏初的五月,途经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这里既是楚国发祥地,又是楚国名臣、大诗人屈原的故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珍贵的遗迹。作者流连凭吊,在滩声依旧中写下了这首绝句。

作者信息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古诗数量:5157名句数量:1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