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水如鉴

崔颢 〔唐朝〕

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

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

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沉。

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

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圣贤用清水来树立比喻,因为它蕴含着至善至深的情感。水的洁白如同人的完美品德,它的澄清表明它有一颗纯净的心。它能抵御浇薄浮躁的风气,不会被泛滥污浊的东西侵蚀。人的内心应像高悬的明镜一样明察秋毫,这样一生怎会沉沦呢?面对泉水能自我告诫,就像对着镜子平静地审视自己。廉洁谨慎的作风应传承为家庭的美德,这种美德从古至今都应流传下去。

1.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强调水的柔弱、滋润万物而不争的特性。

2.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3. 崔颢是唐代诗人,他的代表作有《黄鹤楼》等。

  • 圣贤将立喻:圣贤之人想要树立一个比喻。将,想要;立喻,树立比喻。
  • 上善贮情深:上善,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贮情深,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 全德:完美的品德。
  • 浇浮:指社会风气的浇薄浮躁。
  • 不挠:不屈服。
  • 滥浊:泛滥污浊的东西。
  • 方寸:指人的心。
  • 高鉴:高悬的明镜,比喻人内心的明察。
  • 生涯讵陆沉:生涯,一生;讵,怎;陆沉,沉沦。
  • 廉慎:廉洁谨慎。

这首诗从水的特性出发,引导人们思考品德修养的问题。水的澄清纯净就像人的内心,应该保持纯洁和高尚,不被外界的不良风气所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水一样,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保持廉洁谨慎的作风。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和发扬这种良好的品德,让它在家庭和社会中流传下去。诗中的比喻生动形象,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

这首诗以水为喻,托物言志。开篇点明圣贤以水立喻,是因为水蕴含着上善的深情,引出下文对水的品德的描述。中间几句通过描写水的洁白、澄清,以及它能抵御浇浮滥浊,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和坚定操守。“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沉”则表达了诗人认为人只要内心像明镜一样明察是非,就不会在人生中沉沦。最后两句呼吁人们要将廉洁谨慎的品德传承下去,流芳百世。整首诗寓意深刻,语言简洁,通过对水的赞美,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崔颢生活在唐朝,当时社会文化繁荣,但也存在着一些社会风气的问题。诗人可能是看到了水的清澈纯净的特性,联想到人的品德修养,从而以澄水为喻,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崇尚和对人们修身养性的劝诫。

作者信息
崔颢

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古诗数量:94名句数量: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