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
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绝句,其艺术性也比较高。短短28个字,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
第一句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一位得道高僧的形象。惟俨大师是清矍的,这往往是修炼者仙风道骨的典型风貌。艺术是用形象说话的,比喻是常用的手法。用仙鹤来比喻修炼者,比喻是恰当的,形象是美的。
第二句用“千株松”和“两函经”两个美好的形象,传达了世外高人所处的优雅绝俗的环境和居室内身无长物的萧索状况。言简意赅,传神之至。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又引出了此诗的重点:什么是佛法。难能可贵的是,短短7个字记录了一位封疆大吏对一位得道高僧拜访问道的一段历史掌故,给历史(包括文学史、佛教史等)留下了宝贵的一笔。
第四句更是神来之笔,单用“天云”和“瓶水”两个简单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是佛法。云在天上是自然的,水在瓶中也是自然的,从万物如一的角度来说,它们都是自然自在的,达到了佛所说的文字般若的境界。
皇甫冉所作诗句精玄微妙,《全唐诗》言他“天机独得,远出情外。”唐高仲武评他:“可以雄视潘(岳)、张(协),平揖沈(约)、谢(灵运)。”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评他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作《巫山峡》更是名扬诗坛,其诗曰:“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该诗文词清丽,意境明朗,浑然天成,音韵流畅。刘禹锡过巫山时,见古人题诗千余首,独挑皇甫冉等四人的诗各一首为代表,而明代胡应麟则认为四首中皇甫冉的最佳。故《巫山峡》又有唐人三峡诗魁首之称。
这是唐朝太守李翱向药山禅师问道后所写下的一首诗偈。其意是说,当追求自身灵命的长进,不可拘泥执著于世人的评说。如果不能舍弃最后最根本的执著,便依然只是一个常人。
一个人,原本就像是水,自然流淌,无拘无束,听山野里的风声,看麦田里的波浪,开心源自心底,难过因为本意。
而生于社会上,便似被盛入了瓶中,被拘以形状,量以深浅;不可肆意流淌,只可默然承受。
这瓶便是世间的游戏规则,人情世故,这水其实是人的本心,灵魂。人的一生,所能成长的,能与人比高下的其实便是心灵的高度。
因为,所有的一切外在,都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被带走,繁华,财富,美貌,也都可以无需付出真正的努力,即可得到。可以使用其它的不光彩的手段达成,或是自然天赐。
而,唯独,心灵的境界与高度,需要真正的修炼,夜以继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不容参一丝假,甚至要遭遇贫穷、误解、伤害、苦难,等等磨砺。
然而,当风雨过后,也只有心灵的修行能留下印记,真善美的印记!无法磨灭,历久弥香!
人的本心,被框在世俗的瓶中修炼,始终持有瓶的形状,保持瓶的高度和量度,只有脱出瓶的束缚,才会做到游刃有余的自由。
而,生而为人,又无法走出这个瓶。但水还是水,保有水的本质。清澈,澄明,柔韧无骨,却源远流长。
在瓶中生存,而能脱于瓶,虽暂时呈现瓶的形状,却又是真正的无形,一旦离开,又可随意流淌。
就像天空中飘浮的云彩,依托于天,却可任意翻转,游走。如果哪天太沉了,又可变作雨,点点滴滴落下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