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

李益 〔唐朝〕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柳花飞舞着飘进了正在行驶的小船,我躺着随手攀折菱花,任凭小船在碧绿的水流上随波逐流。听说扬子江上风光明媚,等到天晴的时候,我们一起登上望乡楼。

李益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边塞诗风格豪放明快,语言精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作常常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战争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征人思乡、报国等复杂情感。

“扬子江”是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因古扬子津而得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成为了一个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地理名词。

  • 柳花:柳树开的花,这里指柳絮。
  • 菱花:菱的花。
  • 信碧流:任凭小船在碧绿的水流上漂浮。
  • 扬子:指扬子江,即长江下游河段。
  • 望乡楼:供人眺望家乡的楼。

这首诗从写景入手,通过柳花、菱花、碧流等自然景物,勾勒出一幅清新秀丽的行舟图。诗人在船上的闲适姿态,反映出他暂时忘却烦恼、享受自然的心境。然而,最后提到“望乡楼”,则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以及如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同时,了解诗中的地理名词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行舟画面。首句“柳花飞入正行舟”,生动地描绘出柳花轻盈地飘进行驶的小船这一动态场景,营造出一种优美、闲适的氛围。次句“卧引菱花信碧流”,进一步刻画了诗人躺在船上,随手攀折菱花,任由小船在碧绿的江水中漂流的惬意神态,展现出诗人此刻心境的放松。

后两句“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扬子江的风光,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向往。而“望乡楼”则点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内心深处仍牵挂着家乡。整首诗将自然景色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意境悠远,韵味深长。

李益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在军队中任职,其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羁旅之情。这首《行舟》可能是他在旅途中所作,在扬子江上行舟时,看到柳花飞舞、菱花盛开的美景,触景生情,引发了思乡之情,从而创作了此诗。

作者信息
李益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古诗数量:253名句数量: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