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
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
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
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
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到哪里去采女萝?到沫邑的郊野。心里思念哪一个?漂亮姑娘叫孟姜。约我到那桑林中,邀我到那上宫玩,送我到淇水边上。
到哪里去采麦子?到沫邑的北面。心里思念哪一个?漂亮姑娘叫孟弋。约我到那桑林中,邀我到那上宫玩,送我到淇水边上。
到哪里去采蔓菁?到沫邑的东面。心里思念哪一个?漂亮姑娘叫孟庸。约我到那桑林中,邀我到那上宫玩,送我到淇水边上。
1. 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重复章节,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美观,在内容上层层递进,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强烈。
2. 起兴: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在这首诗中,以采摘植物起兴,为下文表达爱情做铺垫。
3. 姓氏:诗中的“姜”“弋”“庸”都是先秦时期的姓氏,“孟”表示排行老大。
《桑中》是一首充满浪漫气息的诗歌。从整体结构来看,重章叠唱使得诗歌富有韵律感,易于传唱。每章的开头以“爰采……矣”的设问形式,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后自然地引出对心上人的思念。“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男女约会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甜蜜的爱情。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情感生活。在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交往相对自由,他们可以在特定的场合和地点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同时,诗中的姓氏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和家族文化。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古人纯真的情感。同时,通过对诗歌中表现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每章结构相同,仅更换了部分词语,这种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加深了读者对诗歌内容的印象。诗中以采摘植物起兴,引出对心上人的思念,自然而巧妙。通过描写男女约会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和浪漫的情感。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热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桑中》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此诗是描写男女幽会的情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风俗。在先秦时期,一些地区保留着较为开放的男女交往习俗,在特定的时节和地点,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地表达爱慕之情。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可能是讽刺统治者荒淫无度的作品,诗中的男女幽会可能象征着统治者的放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