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
洵美且武。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
洵美且武。
叔去打猎出了门,里巷仿佛没住人。难道真的没住人?没人能与叔相比,实在俊美又慈仁。
叔去狩猎出了门,巷里无人来饮酒。难道真的没酒友?没人能与叔相比,实在俊美又清秀。
叔到郊外去打猎,巷里没人会赶马。难道真的没骑手?没人能与叔相比,实在俊美又勇武。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赞美一位青年男子。诗人没有直接去描绘叔的外貌、狩猎技巧等,而是从侧面入手,通过描写叔出门后里巷的“空无”,来衬托出叔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使得叔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诗中的反复咏唱,不仅体现了《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也强化了诗人对叔的赞美之情。在阅读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美好品质和优秀人物的崇尚与喜爱。
这首诗采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诗中通过“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的夸张描写,突出了叔的出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又以“岂无居人?不如叔也”“岂无饮酒?不如叔也”“岂无服马?不如叔也”进行对比,反复强调叔的独特和优秀。
在语言上,全诗三章,每章仅更换几个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叔的赞美之情。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毛诗序》认为是刺庄公的,说庄公“不使公子段出治其邑,国人作是诗也”。而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一首赞美青年猎手的诗,诗中表达了对叔的赞美与倾慕之情。不过,具体的创作背景已难以确切知晓,可能是民间为赞美某位优秀的猎手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