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衣为啮缺歌

先秦无名氏 〔先秦〕

形若槁骸。

心若死灰。

真其实知。

不以故自持。

媒媒晦晦。

无心而不可与谋。

彼何人哉。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身形如同枯骨,心境好似死灰。真正拥有那真实的智慧,却不凭借陈规旧习来自我把持。浑浑噩噩,没有心机而无法与之谋划。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啊!

1.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顺应天道,追求精神上的超脱。

  • 槁骸:枯骨,形容身体毫无生气。
  • 死灰:冷却了的灰烬,比喻心境寂然不动。
  • 真其实知:真正具有那真实的智慧。
  • :指陈规旧习。
  • 自持:自我把持。
  • 媒媒晦晦:浑浑噩噩的样子。

诗中用“形若槁骸,心若死灰”这样极端的表述,塑造了一个超脱于世俗、不受外界干扰的形象。这种形象并非是消极的,而是一种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摒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纯粹。“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强调了真正的智慧是不依赖于传统的观念和习惯,具有一种超越常规的特质。“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则进一步刻画了这种超脱之人的状态,他们浑浑噩噩,没有世俗的机心,难以与常人进行世俗的谋划。整首诗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道家追求自然、无为的思想境界。

这首诗出自先秦时期,具体创作者为先秦无名氏。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大爆发时期,道家、儒家、法家等诸多思想流派争鸣。此诗可能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反映了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超脱世俗的理念。诗中的形象描绘,可能是当时道家人物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的写照。

作者信息
先秦无名氏

先秦无名氏信息不详。

古诗数量:18名句数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