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微渡竹风涵淅沥, 细浮松月透轻明。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
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今化醒泉清。
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微渡竹风涵淅沥, 细浮松月透轻明。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
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今化醒泉清。
白色的沙粒清澈见底,水面空明没有杂色;青色的石头下暗流涌动,发出细微的声响。
微风拂过竹林,带来淅淅沥的声响;淡淡的月光透过松树洒下,水面泛起轻柔的光亮。
桂花凝结着秋日的露水,为这清泉增添了灵秀的汁液;采摘的香茗嫩芽,在水中漂出如玉般的光彩。
这石泉想必是连接着梵宫与洞府,昔日的浴池如今化作了令人清醒的清泉。
1. 李绅,字公垂,中唐诗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其代表作有《悯农二首》等。
2.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主义精神。
3. 律诗: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律诗。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这首诗中“微渡竹风涵淅沥,细浮松月透轻明”“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等联均体现了对仗的特点。
《别石泉》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石泉为核心,通过对石泉及其周边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石泉的清澈、灵动与周围环境的清幽雅致。
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入手,写出石泉的清澈见底和暗流的细微声响,让读者对石泉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诗人描绘了微风吹过竹林、月光透过松树洒在水面的景象,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再往后,诗人将桂花、秋露、茶叶与泉水结合,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还增添了雅致的情趣,让我们感受到石泉的甘美与珍贵。最后,诗人展开想象,将石泉与梵宫、洞府相联系,赋予了石泉神秘的色彩,也表达了对这一美景的喜爱与不舍之情。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注意体会诗人运用的多种感官描写手法,以及律诗对仗工整的特点,同时了解李绅及新乐府运动的相关知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价值。
这首诗围绕石泉展开,描绘了石泉周围的秀丽景色,语言清新雅致,富有画面感。
首联“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石泉,白色的沙子使水底清晰可见,青石下的暗流发出细微声响,动静结合,展现出石泉的清澈与灵动。
颔联“微渡竹风涵淅沥,细浮松月透轻明”进一步描绘石泉周边环境,微风、竹林、松月等元素,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淅沥”“轻明”等词精准地传达出环境的特点。
颈联“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将桂花、秋露、茶叶与泉水相结合,不仅写出了泉水的甘美,更增添了几分雅致之感,让读者仿佛能闻到茶香、感受到泉水的清冽。
尾联“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今化醒泉清”展开想象,将石泉与梵宫、洞府相联系,赋予石泉神秘色彩,也暗含了诗人对这一美景的赞美与不舍。
李绅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别石泉》具体创作背景暂无确切史料记载,但从诗中描绘的石泉美景来看,可能是诗人在游历过程中,与一处景色秀丽的石泉分别时所作,借对石泉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对这一美景的喜爱与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