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宣武军节度使

李绅 〔唐朝〕

油幢并入虎旗开,锦橐从天凤诏来。

星应魏师新鼓角, 地嫌梁苑旧池台。

日晖红旆分如电,人拥青门动若雷。

伊洛镜清回首处,是非纷杂任尘埃。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饰有油布的旌旗与绘着虎纹的旗帜一同展开,装着诏书的锦绣袋从朝廷传来。

星辰预兆着魏军新的鼓角声响起,这地方似乎嫌弃梁苑那些旧的池台。

阳光照耀下的红色旗帜像闪电般分开,百姓簇拥在青门,动静如雷。

回望那清澈如镜的伊洛二水,世间的是非纷扰都任凭它如尘埃般散去。

1. 宣武军:唐代后期的重要藩镇之一,设立于安史之乱后,治所最初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后迁至汴州(今河南开封)、魏州(今河北大名)等地,是中原地区的军事、政治要地,对唐朝后期的政局有重要影响。

2.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最初为巩固边防而设,安史之乱后势力逐渐膨胀,掌握地方军、政、财大权,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后期政治格局的重要特征。

3. 李绅:中唐诗人,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参与新乐府运动,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悯农二首》等,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4. 梁苑:即梁园,又称兔园,为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是当时著名的园林,文人雅士多会于此,后世常以“梁苑”代指文人聚集、游乐的场所。

5. 伊洛:伊水和洛水的并称,均发源于河南,是古代中原地区的重要河流,文化底蕴深厚,常出现在古诗中,代指中原地区或故乡。

  • 油幢:指古代军中或高官所用的饰有油布的旌旗,象征身份与权力。
  • 虎旗:绘有虎纹的旗帜,古代军中常用,代表威严与军事力量。
  • 锦橐:锦绣制成的袋子,此处用来装皇帝的诏书。
  • 凤诏:指皇帝的诏书,因诏书常以凤凰为纹饰,故称。
  • 魏师:此处指宣武军,因宣武军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故称。
  • 梁苑:即梁园,为汉代梁孝王所建的园林,旧址在今河南商丘,此处代指旧有的游乐之地。
  • 红旆:红色的旗帜,代指军队的仪仗。
  • 青门:古代城门名,此处指宣武军治所的城门,象征民众迎接的场景。
  • 伊洛:指伊水和洛水,均为古代重要河流,此处代指诗人回望的故乡或过往之地。

《拜宣武军节度使》是李绅任职之际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围绕“拜官赴任”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层次分明,情感丰富。

开篇两句以“油幢”“虎旗”“锦橐”“凤诏”等意象,描绘了朝廷任命的隆重场景,既体现了节度使职位的尊崇,也暗示了诗人肩负的重任。接着,颔联从自然与地理的角度入手,“星应魏师”将军事行动与天命相联系,增强了使命感;“地嫌梁苑旧池台”则表达了诗人不耽于过往享乐,立志开创新局面的决心。

颈联转而描写民众迎接的盛大场面,“日晖红旆分如电”写出军队仪仗的鲜明与威严,“人拥青门动若雷”则体现了百姓对新任节度使的期待,场面热烈而壮观。最后尾联,诗人回望“伊洛”,将清澈的山水与尘世的“是非纷杂”相对比,表达出一种超脱的心境,暗示自己将以坦然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专注于镇守一方的职责。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唐代藩镇任命的隆重仪式,也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与政治抱负,语言雄健,意象鲜明,是一首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的佳作。

全诗气势恢宏,意境开阔,将受命任职的庄重与个人情怀巧妙结合。首联“油幢并入虎旗开,锦橐从天凤诏来”以“油幢”“虎旗”等意象展现出盛大的仪仗,“凤诏”点明皇命下达,开篇便营造出威严、隆重的氛围,凸显了任命的重要性。

颔联“星应魏师新鼓角,地嫌梁苑旧池台”由天及地,“星应”赋予军事行动以天命的色彩,“新鼓角”暗示新的使命与气象;“地嫌旧池台”则暗含诗人对沉溺享乐的摒弃,展现出锐意进取的态度。

颈联“日晖红旆分如电,人拥青门动若雷”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场景,“红旆如电”写出旗帜在日光下的耀眼与迅疾之势,“人拥如雷”则凸显民众的热烈迎接,画面感极强,充满动感与力量。

尾联“伊洛镜清回首处,是非纷杂任尘埃”笔锋一转,由眼前的盛景转向回望故乡,以“伊洛镜清”的清澈意象与“是非纷杂”的尘世形成对比,表达出诗人对过往纷扰的释然,以及专注于新使命的豁达心境,使全诗在豪迈中增添了一丝深沉的感慨。

李绅是中唐时期的诗人,曾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宣武军节度使是唐代后期在中原地区设置的重要节度使职位,治所位于魏州(今河北大名),管辖区域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部分地区,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此诗当为李绅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受命任职时的盛大场景,既体现了朝廷对这一职位的重视,也反映了诗人赴任时的心境,以及对过往是非的感慨。当时唐朝后期藩镇势力较为强大,宣武军作为重要藩镇,其节度使的任命关乎国家稳定,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下此诗,既有对使命的担当,也有对时局的复杂情感。

作者信息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古诗数量:172名句数量: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