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

沈亚之 〔唐朝〕

曾在蓬壶伴众仙,文章枝叶五云边。

几时奉宴瑶台下, 何日移荣玉砌前。

染日裁霞深雨露,凌寒送暖占风烟。

应笑强如河畔柳,逢波逐浪送张骞。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曾经在蓬莱仙岛陪伴着众位仙人,枝叶如华美的文章生长在五色云彩旁边。

什么时候才能在瑶台之下侍奉宴席,哪一天才能把荣耀移到玉石台阶之前。

石榴树的色彩像是染了太阳、裁了云霞,深深蒙受雨露的滋养;顶着寒冷送来暖意,占据着风中的烟霭。

应该会嘲笑并胜过河边的柳树,那些柳树只会随波逐浪,送别像张骞那样出使西域的人。

1. 沈亚之:唐代文学家,字下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其作品风格奇诡,有《沈下贤集》传世。

2. 咏物诗: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通过对事物的描绘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理想抱负等。

3. 蓬莱仙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与方丈、瀛洲并称为三神山,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象征着仙境、美好境界。

4. 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是汉代杰出的外交家,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常被后世文人提及。

5. 对仗:诗中多运用对仗手法,如“曾在蓬壶伴众仙,文章枝叶五云边”“几时奉宴瑶台下,何日移荣玉砌前”等,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

  • 海榴树:即石榴树,古人常称石榴为海榴。
  • 蓬壶:指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 众仙:各位仙人。
  • 文章枝叶:形容石榴树的枝叶像华美的文章一样有文采。
  • 五云边:五色云彩旁边,形容位置高远、仙境一般。
  •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常用来泛指华美的楼台。
  • 玉砌:玉石砌成的台阶,代指富贵人家的庭院或宫廷。
  • 染日裁霞:形容石榴花色彩艳丽,像是染了太阳的颜色、裁剪了云霞的色彩。
  • 凌寒送暖:顶着寒冷带来暖意,指石榴在不太温暖的时节开花带来生机。
  • 风烟:指风中的烟霭,也泛指风光景物。
  • 张骞:汉代著名的外交家,曾出使西域,这里代指出使远行的人。

《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是唐代诗人沈亚之的一首咏物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以海榴树为核心,从其出身、愿望、形态品性到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层层深入地展现了海榴树的形象,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寄托。

首联开篇不凡,将海榴树置于蓬莱仙岛这样的仙境之中,说它曾陪伴众仙,枝叶如文章般生长在五云边,这不仅写出了海榴树的高贵出身,也暗示了其内在的美好与才华,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颔联的两个问句,看似是海榴树在发问,实则是作者内心的流露。海榴树渴望从仙境来到瑶台之下、玉砌之前,得到侍奉宴席、拥有荣耀的机会,这正像是作者希望能得到“八叔大人”的赏识,在仕途或人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颈联具体描绘了海榴树的美与品性。“染日裁霞”生动地写出了石榴花色彩的艳丽,仿佛是吸收了太阳的光芒、裁剪了云霞的色彩;“深雨露”说明它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凌寒送暖”则体现了它不畏寒冷、给人带来生机与暖意的特点,“占风烟”展现了它在自然景色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联从外在形态到内在品性,全面地赞美了海榴树。

尾联通过与河畔柳树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海榴树的可贵。柳树“逢波逐浪”,随波逐流,而海榴树则不同,它有自己的坚守与品格,所以“应笑强如河畔柳”。这里的对比不仅是对两种植物的评价,更暗含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表达了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价值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借物咏怀,把海榴树写得形神兼备,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我们在欣赏海榴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海榴树为吟咏对象,构思巧妙,寓意深远。首联“曾在蓬壶伴众仙,文章枝叶五云边”,将海榴树的出身置于仙境之中,赋予其超凡脱俗的气质,“文章枝叶”既写出了枝叶的秀美,又暗喻其如同文章般富有才华。

颔联“几时奉宴瑶台下,何日移荣玉砌前”,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海榴树渴望从仙境来到人间繁华之地,得到重视与荣耀,实则寄托了作者自身的期盼之情。

颈联“染日裁霞深雨露,凌寒送暖占风烟”,细致描绘了海榴树的形态与品性,色彩艳丽,蒙受恩泽,不畏寒冷,充满生机,进一步赞美了海榴树的美好。

尾联“应笑强如河畔柳,逢波逐浪送张骞”,通过与河畔柳树的对比,突出了海榴树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表达了对坚守自我、不趋炎附势的赞美,也暗含了作者自身的价值取向。

全诗托物言志,借海榴树的形象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颇具韵味的咏物佳作。

沈亚之是唐代文学家,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怀与感慨。这首诗题为“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可知是作者借咏海榴树来向“八叔大人”表达某种心意。从诗中内容来看,可能是作者在仕途或人生境遇中有所期盼,希望能得到“八叔大人”的赏识与提携,借海榴树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抱负与渴望。但由于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具体的创作细节已难以考证。

作者信息
沈亚之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工诗善文,唐代文学家。沈亚之初至长安,曾投韩愈门下,与李贺结交,与杜牧、张祜、徐凝等友善。举不第,贺为歌以送归。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第进士。泾原李汇辟掌书记,后入朝为秘书省正字。大和初,柏耆为德州行营诸军计会使,召授判官。耆贬官,亚之亦贬南康尉。后于郢州掾任内去世。沈亚之兼长诗、文、传奇,曾游韩愈门下,以文才为时人所重,李贺赠诗称为“吴兴才人”

古诗数量:28名句数量: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