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竹爱庭际,亦以资玩赏。
穷秋雨萧条,但见墙垣长。
宣尼高数仞,固应非土壤。
种竹爱庭际,亦以资玩赏。
穷秋雨萧条,但见墙垣长。
宣尼高数仞,固应非土壤。
在庭院边种下竹子,是因为喜爱它,也可以用来供人观赏。
深秋时节,雨水连绵,景象萧条,只能看见院墙在不断延伸。
孔子的学问和品德如同高几仞的墙壁,原本就不是凭借土壤才能成就的。
1. 姚合:中唐诗人,与贾岛齐名,并称“姚贾”,其诗风清苦孤寂,多写闲居逸趣和山水风光。
2. 宣尼:对孔子的尊称,源于汉平帝对孔子的追谥。
3. 仞:古代长度单位,不同朝代具体数值略有差异,一般认为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4. 组诗:由多首诗组成的整体,各首诗围绕同一主题或同一背景创作,《题金州西园九首》即为组诗。
这首《垣竹》是姚合《题金州西园九首》中的一篇,看似简单的几句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诗人从日常生活场景入手,写在庭院边种竹以供观赏,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热爱。
随后,“穷秋雨萧条,但见墙垣长”描绘了深秋的景象,秋雨过后,万物凋零,唯有墙垣静静延伸,这里的萧条景象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写照,也可能暗含着诗人当时的心境,或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而最后两句“宣尼高数仞,固应非土壤”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的墙垣联想到孔子,将孔子的学问和品德比作高不可攀的墙壁,并且强调这种崇高并非依靠外在的条件(土壤),而是源于自身的内在修养。这体现了诗人对儒家思想的尊崇,也传达出一种重视内在品质培养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景到情,再到理,层层递进,让我们在欣赏自然景象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和修养的思考。
这首诗开篇直白地写出种竹的原因是喜爱并可供观赏,语言质朴自然。接着描绘深秋雨后萧条的景象,“但见墙垣长”一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庭院的景象,在萧条中透出一种静谧。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眼前的墙垣联想到孔子,将孔子的学问品德比作高仞之墙,强调其成就并非依赖外在的“土壤”,而是源于自身的修养与积淀,升华了诗歌的意境,由景及理,富有哲理意味。全诗情景结合,由浅入深,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题金州西园九首》是他在金州西园所作的组诗,此为其中一首。当时诗人可能在金州任职或旅居,通过对西园中墙垣边竹子等景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感悟。深秋时节的景象引发了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思考,进而联想到孔子的高尚品德和深厚学问,表达了对崇高精神境界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