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
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
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
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
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
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
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
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
寻访您隐居的石门,越靠近山反而渐渐看不到浓郁的青色。
鹿的足迹延伸到柴门里,树木穿过了草亭。
云层低垂笼罩着采药的小径,青苔沾染了取泉水的瓶子。
这个地方客人很难到达,夜晚的琴声有谁一同聆听。
1. 顾非熊: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苏州人,顾况之子。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隐居生活等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2. 五言律诗:这首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3. 隐逸文化:唐代不少文人有过隐居经历或向往隐居生活,隐逸文化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文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4. 意象:诗中运用了“鹿迹”“柴户”“树”“草亭”“云”“苔”“泉瓶”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清幽的山居画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题马儒乂石门山居》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诗人以探访友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清幽的山居画卷。
开篇“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诗人交代了此行的目的是寻访隐居在石门的友人,“山近渐无青”一句很有意境,通常我们会觉得越靠近山,山色越浓,但这里却反其道而行,写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也暗示了此处环境的与众不同,远离了世俗的繁华。
接着“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山居的景象。鹿迹说明这里人迹罕至,充满自然气息;柴户和草亭则体现了居所的简陋,凸显了隐居生活的质朴。“树身穿草亭”的描写十分生动,仿佛草亭就藏在树林之中,画面感极强。
“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居周围的环境。云低笼罩着采药的小路,青苔沾染了取泉的瓶子,这些细节都展现出此地的清幽与宁静,也暗示了友人在此过着自食其力、与自然相融的生活。
最后“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诗人由景生情,感慨这个地方偏僻难至,友人在夜晚弹琴时,恐怕没有知音共赏,既写出了山居的幽静,也流露出对友人孤独处境的一丝理解与同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山居环境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友人隐逸生活的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感悟,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全诗围绕“石门山居”展开,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首联“寻君石门隐,山近渐无青”,写出了靠近山居时,山色由浓转淡的变化,暗示此地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颔联“鹿迹入柴户,树身穿草亭”,以鹿迹、柴户、树、草亭等意象,勾勒出山居的自然与简陋,充满野趣。颈联“云低收药径,苔惹取泉瓶”,进一步描绘了山居周围的环境,云低、苔生,尽显清幽古朴。尾联“此地客难到,夜琴谁共听”,既点出此地的偏僻,又流露出对友人孤独处境的些许感慨,余味悠长。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将山居的宁静与友人的隐逸生活完美展现。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顾非熊探访友人马儒乂隐居在石门的居所时所作。当时,隐居是文人雅士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往往渴望远离尘世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顾非熊在寻访友人的过程中,被石门山居的清幽环境所触动,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描绘此处的景象,表达对友人隐居生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