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胡氏溪亭

朱庆馀 〔唐朝〕

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

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

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

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溪亭与溪流离得很近,没有哪个时刻没有风吹过。

山涧边的松树天生就显得浓黑,野外的苔藓看过去多是红色。

下足了雨,在秋声过后,山峦沉陷在夜色之中。

主人能够保持宁静的心境,这和客人我的心意大略相同。

1. 朱庆馀,唐代诗人,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其诗多为五律,风格清新细腻。

2. 题咏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多是诗人针对具体的人、事、物、景进行吟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见解。

3. 诗歌中的对仗,颔联“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和颈联“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均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节奏感。

4. 通假字,“山沈夜色中”的“沈”通“沉”,意为沉没、隐没。

  • 胡氏溪亭:姓胡人家的溪边亭子。
  • 无时不有风:没有一刻没有风,形容风经常吹拂。
  • 涧松:生长在山涧边的松树。
  • 生便黑:天生就呈现出深黑色,指松树颜色浓绿近黑。
  • 野藓:野外生长的苔藓。
  • 雨足:雨水充足,下透了雨。
  • 秋声:秋天里的各种声音,如风声、落叶声等。
  • 山沈:山沉没、隐没,“沈”通“沉”。
  • 守静:保持宁静的心态。
  • 略与客心同:大致和客人的心意相同。

《题胡氏溪亭》是一首颇具韵味的五言律诗。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人从溪亭的位置写起,“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溪边亭子的清爽环境。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周边的景物,“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通过对松树和苔藓颜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色彩。

然后,时间推移到雨后的秋夜,“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雨后的宁静与夜色中山峦的朦胧,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最后,诗人由景写到人,“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既赞美了主人的心境,也表达了自己与主人心意相通,对这种宁静生活的认同。

在赏析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所营造的宁静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的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留意诗歌中的对仗手法和通假字等知识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语言特点。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胡氏溪亭周边的景色和主人的心境,充满了清幽宁静的氛围。

首联“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点明了溪亭的位置特点以及环境的动态感,溪水、清风,为整个场景奠定了清爽的基调。

颔联“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选取山涧的松树和野外的苔藓这两种景物,通过对其颜色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独特之处,黑与红的对比,让画面更显生动。

颈联“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描绘了雨后秋夜的景象,雨后的清新与秋声过后的宁静相融合,山峦隐没在夜色里,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意境。

尾联“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由景及人,赞美了主人的宁静心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与主人心意相通之感,使得诗歌的情感得以升华,体现出一种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

朱庆馀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闲情逸致。《题胡氏溪亭》是一首题咏之作,可能是诗人游览胡氏所建的溪亭时,被此处的景致和主人的心境所触动而创作的。当时诗人或许正处于一种追求宁静、闲适的状态,溪亭周边的自然景色以及主人的守静之心与他的心境相契合,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者信息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古诗数量:172名句数量: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