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处士武君归章洪山居

许浑 〔唐朝〕

形影无群消息沉,登闻三击血沾襟。

皇纲一日开冤气, 青史千年重壮心。

却望乌台春树老,独归蜗舍暮云深。

他时纵有征书至,雪满空山不可寻。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你形单影只,杳无音信,曾经三次击打登闻鼓鸣冤,血泪沾湿了衣襟。

当朝廷纲纪清明,冤案得以昭雪的那一天,你的壮志豪情将会在青史中流传千年,被人敬重。

回望曾经的御史台,那里的春树已经苍老,你独自回到简陋的居所,傍晚的云彩显得格外深沉。

将来即使有征召的文书到来,那时大雪覆盖了空旷的山林,也无法寻到你的踪迹。

1. 处士:是中国古代对有才德而不仕的人的称呼,他们往往隐居山林,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操守。

2.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听取臣民谏言或冤情而设置的鼓,百姓可以通过击打此鼓直接向朝廷申诉。

3. 乌台:即御史台,是古代负责监察百官、肃正纲纪的机构,因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乌鸦栖息其上而得名。

4. 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竹简经过处理后呈青色,故以“青史”代指史书,常用“名留青史”来表示人将被历史所铭记。

5. 许浑的诗歌风格:许浑是晚唐重要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怀古咏史,风格清丽俊爽,尤擅律诗,对仗工整,意境苍凉。

  • 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 形影无群:形容孤独无伴,形单影只。
  • 消息沉:指杳无音信,没有消息。
  • 登闻:指古代帝王为了了解下情,在朝堂外设置的让百姓击鼓鸣冤的装置,此处指击鼓鸣冤。
  • 血沾襟:血泪沾湿衣襟,形容冤屈之深、悲愤之情切。
  • 皇纲:指朝廷的纲纪、法纪。
  • 开冤气:指冤案得以昭雪,冤屈之气得以舒展。
  • 青史:指史书,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竹简呈青色,故称青史。
  • 乌台:指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乌鸦常栖息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
  • 春树老:形容时间流逝,岁月变迁。
  • 蜗舍:比喻简陋的居所。
  • 暮云深:傍晚的云彩浓厚深沉,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他时:将来的时候。
  • 征书:征召贤才的文书。
  • 空山:空旷的山林。

《送处士武君归章洪山居》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蕴的送别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的开篇描绘了武君曾经的悲惨遭遇和孤独处境,让我们感受到他所承受的冤屈与痛苦。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冤案昭雪的希望以及武君壮志豪情将流传千古,这是对武君品格和精神的肯定。

然后,诗歌转入对武君归隐场景的描写,“却望乌台春树老”不仅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暗含着武君与过去官场纠葛的告别;“独归蜗舍暮云深”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氛围,展现了武君归隐后的生活状态。最后,诗人以“他时纵有征书至,雪满空山不可寻”作结,既表现了武君归隐的决绝,也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友人选择的理解与尊重。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结合古代的社会背景,比如“登闻鼓”“乌台”等词语所代表的古代制度和机构,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同时,许浑的诗歌往往带有一种苍凉的意境,在这首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处境的描写,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情感深沉,意境苍凉,通过对武君遭遇和归宿的描写,寄托了复杂的情感。首联“形影无群消息沉,登闻三击血沾襟”,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武君孤独的处境和曾经的悲愤遭遇,“血沾襟”三字极具感染力,让人感受到其冤屈之深。

颔联“皇纲一日开冤气,青史千年重壮心”,既表达了对武君冤案昭雪的期盼或庆幸,也肯定了他的壮志豪情将永载史册,体现出诗人对正义和英雄气概的崇尚。

颈联“却望乌台春树老,独归蜗舍暮云深”,通过“乌台”“春树老”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独归蜗舍”“暮云深”则描绘出武君归隐后的孤寂场景,意境深远,引人遐思。

尾联“他时纵有征书至,雪满空山不可寻”,以想象之景收束全诗,表明武君归隐的决心之坚定,即使有朝廷征召也不会再出山,既表达了对武君选择的尊重,也暗含着一丝对人才埋没的惋惜。

许浑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抒发对历史变迁、人生际遇的感慨。此诗是送别处士武君回归章洪山居时所作。从诗中“登闻三击血沾襟”等句可知,武君可能曾遭遇冤屈,经历过艰难的申诉过程。在冤案或许得以昭雪后,武君选择回归山林隐居,许浑作此诗送别,既表达了对武君遭遇的同情,也赞扬了他的壮志豪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其归隐的理解与感慨。

作者信息
许浑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