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夜泊

陆龟蒙 〔唐朝〕

漏移寒箭丁丁急,月挂虚弓霭霭明。

此夜离魂堪射断,更须江笛两三声。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更漏移动,寒箭般的时光丁丁作响,急促流逝,月亮像一张空弓挂在天上,在朦胧的雾气中显得明亮。

这一夜,漂泊的游子那思乡的魂灵仿佛都能被这景象射断,更何况还要再听到江面上传来两三声悠扬的笛声。

1. 陆龟蒙,晚唐诗人、文学家,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等,其诗多写闲适隐居生活,也有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2. 更漏是古代中国计时工具,利用滴水或流沙来测量时间,在古诗中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

3. 古诗中常用“笛”这一意象来表达离愁别绪,如本诗中的“江笛”,笛声的悠扬或哀怨往往能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4. 比喻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月挂虚弓”将月亮比作没有箭的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形态。

  • 漏移:指更漏移动,即时间流逝。漏,古代计时的器具。
  • 寒箭:这里形容时间像寒冷的箭一样快速逝去。
  • 丁丁:形容更漏滴水或其他物体撞击的声音。
  • 虚弓:比喻挂在天空的弯月,像一张没有箭的弓。
  • 霭霭:形容月光朦胧的样子。
  • 离魂:指游子思乡的心情或漂泊的灵魂。
  • :能够,足以。
  • 江笛:江面上传来的笛声。

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诗,它是一首典型的羁旅诗,通过描写江城夜晚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首句“漏移寒箭丁丁急”,从时间入手,“漏移”点出时间在变化,“寒箭”既写出了夜晚的寒冷,又把时间比作箭,突出其流逝之快,“丁丁”的声音则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时间走动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时光匆匆的感觉。

第二句“月挂虚弓霭霭明”,转向写景,诗人把月亮比作“虚弓”,十分形象地描绘出弯月的形状,“霭霭明”则写出了月光在薄雾中朦胧明亮的样子,给人一种清幽又略带朦胧的美感。

第三句“此夜离魂堪射断”,由景生情,“离魂”直接点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思乡之魂,“堪射断”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浓烈,仿佛已经到了能被轻易折断的程度。

最后一句“更须江笛两三声”,江面上的笛声再次加重了这种愁绪,笛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也格外凄凉,让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深沉。

总的来说,这首诗一步步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细腻而深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城夜泊的景象,情景交融,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前两句“漏移寒箭丁丁急,月挂虚弓霭霭明”,通过“漏移”“寒箭”“丁丁”等词语写出时间的急促流逝,用“虚弓”比喻弯月,“霭霭”描绘月光的朦胧,营造出一种清冷、静谧又略带紧迫感的氛围。

后两句“此夜离魂堪射断,更须江笛两三声”,由景入情,将“离魂”这种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仿佛能被射断,足见思乡之切。而江笛之声更添凄凉,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余味悠长。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完美结合。

陆龟蒙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不顺,常隐居江湖,漫游各地。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旅途中江城夜泊时所作,当时他漂泊在外,面对夜晚江边的景色,触景生情,抒发了内心的思乡之情和漂泊之愁。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有漂泊经历,这种离愁别绪在诗歌中常有体现。

作者信息
陆龟蒙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