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巾

陆龟蒙 〔唐朝〕

莲花峰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

须是古坛秋霁后,静焚香炷礼寒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莲花峰下得到了这个美好的名字,(华阳巾)是由像云彩一样的褐色布料夹杂着鹤鸟的羽毛制成。

应当是在古老的祭坛秋雨后放晴之时,静静地焚烧香炷,礼拜天上的寒星。

1. 华阳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头巾,与道教文化关系密切,是道士常戴的服饰之一,具有鲜明的宗教和文化象征意义。

2. 陆龟蒙是晚唐重要诗人,其诗歌风格多清新自然,题材多涉及山水田园、隐逸生活等,作品收录于《笠泽丛书》。

3. 诗中“秋霁”一词描绘的是秋天雨后或雪后转晴的天气状况,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营造清新、明朗或宁静的意境。

4. 古代诗词中常以“鹤”为意象,象征着高洁、长寿、飘逸等,与道教追求的超脱尘世的境界相契合。

5. 焚香礼拜是道教等宗教的重要仪式,表达对神灵或自然的敬畏与虔诚,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常被用来表现清幽的心境或宗教情怀。

  • 华阳巾:一种古代的头巾,相传为华山道士所戴,后成为道士的标志性服饰之一。
  • 莲花峰:山峰名称,在中国有多座莲花峰,此处可能指与道教文化相关的山峰。
  • 佳名:美好的名字,这里指“华阳巾”这个名字。
  • 云褐:像云彩一样的褐色,此处指制作华阳巾的褐色布料。
  • 鹤翎:鹤鸟的羽毛,古代常用鸟类羽毛装饰头巾等物品。
  • 须是:应当是,表推测或应当如此。
  • 古坛:古老的祭坛,多与宗教祭祀活动相关。
  • 秋霁:秋天雨后或雪后转晴。
  • 香炷:点燃的香。
  • 礼寒星:礼拜天上的寒星,是一种宗教仪式或虔诚的行为。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华阳巾》。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主角——华阳巾,它可不是普通的头巾,而是和道教文化紧密相关的,常为道士所戴,这就为诗歌增添了一层特殊的文化色彩。

诗的前两句介绍了华阳巾的名字由来和外观。“莲花峰下得佳名”告诉我们它的名字源自莲花峰,这让我们联想到莲花在传统文化中的圣洁之意,也让华阳巾显得更有来历。“云褐相兼上鹤翎”则描绘出它是用褐色布料和鹤翎制成,色彩淡雅,还有仙鹤羽毛装饰,是不是感觉很飘逸呢?

后两句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特定的场景:“须是古坛秋霁后,静焚香炷礼寒星”。秋天雨后放晴,古老的祭坛上,有人戴着华阳巾,静静焚香,礼拜寒星。这画面是不是很宁静、很虔诚?这里诗人通过这样的场景描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对清幽、超脱生活的向往。

陆龟蒙生活在晚唐,社会不太安定,他自己也仕途不顺,所以常常在诗中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喜爱。这首诗看似写华阳巾,实际上是借它来抒发自己对那种与自然相融、精神自由的生活的追求。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意境,以及诗人寄托的情感。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诗中涉及的道教文化元素,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会有很大帮助。

这首诗以“华阳巾”为吟咏对象,开篇点出其名字的由来——“莲花峰下得佳名”,赋予华阳巾一种源自名山的清雅之气。接着描述其材质“云褐相兼上鹤翎”,既写出了布料的色彩如云彩般,又点出有鹤翎装饰,暗示了华阳巾与道教文化中仙鹤这一意象的联系,增添了飘逸之感。

后两句“须是古坛秋霁后,静焚香炷礼寒星”则营造出一种清幽、肃穆的氛围。秋霁后的古坛,环境洁净而宁静,在这样的情境下焚香礼拜寒星,将华阳巾与道教的宗教仪式相结合,不仅写出了使用华阳巾的场景,更烘托出一种虔诚、超然的心境。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清幽,通过对华阳巾及其相关场景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和精神超脱的追求。

陆龟蒙是晚唐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仕途不顺,后隐居松江甫里,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喜爱山水田园,也对道教文化有所涉猎。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山水,接触到道教相关事物,看到华阳巾或联想到华阳巾时所作,借对华阳巾的描写,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和道教文化的向往与感悟。当时社会动荡,文人雅士常通过寄情山水、亲近宗教来寻求心灵的慰藉,陆龟蒙也不例外,其作品中多体现出对自然和清幽生活的赞美。

作者信息
陆龟蒙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