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致通幽感,灵泉有虎掊。
爪抬山脉断,掌托石心拗。
竹蔼疑相近,松阴盖亦交。
转令栖遁者,真境逾难抛。
胜致通幽感,灵泉有虎掊。
爪抬山脉断,掌托石心拗。
竹蔼疑相近,松阴盖亦交。
转令栖遁者,真境逾难抛。
这处优美的景致能引人产生幽静的感触,这眼灵泉传说是老虎用爪子刨出来的。
仿佛老虎一爪抬起,山脉都为之断裂;手掌托起,石头的中心都被拗弯。
竹林的雾气朦胧,仿佛离人很近;松树的浓荫如伞盖般相互交错。
这反而让那些隐居避世的人,觉得这真正的胜境越发难以割舍。
1.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麓,始建于东晋,是中国佛教净土宗(莲宗)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周繇:唐代诗人,字为宪,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自然。
3. 诗歌体裁: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爪抬山脉断,掌托石心拗”“竹蔼疑相近,松阴盖亦交”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4. 夸张手法:诗中“爪抬山脉断,掌托石心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老虎的神力,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周繇所作的《题东林寺虎掊泉》,是一首题咏山水名胜的五言律诗。
从题目来看,“题东林寺虎掊泉”明确了写作的对象是东林寺的虎掊泉,“题”表明了诗歌的体裁是题咏诗。
首联“胜致通幽感,灵泉有虎掊”,开篇点题,告诉我们这处景致很优美,能让人产生幽静的感觉,而这眼神奇的泉水还有个特别的传说——是老虎用爪子刨出来的。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我们对这眼泉产生了好奇。
颔联“爪抬山脉断,掌托石心拗”,这两句是对“虎掊”传说的具体描绘,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老虎的厉害,好像它一抬爪子就能把山脉弄断,一托手掌就能把石头拗弯。这样写不仅让传说更生动,也让我们感受到这眼泉的形成充满了神奇色彩。
颈联“竹蔼疑相近,松阴盖亦交”,笔锋一转,不再写老虎,而是描绘泉边的景色。竹林里的雾气朦朦胧胧,好像离我们很近;松树的影子像伞盖一样相互交错,展现出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尾联“转令栖遁者,真境逾难抛”,意思是说这样的美景,连那些喜欢隐居的人都舍不得离开。这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突出景色的迷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虎掊泉这处胜境的喜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传说和实景的结合,既写出了虎掊泉的神奇,又描绘了周边环境的清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诗人对这处景致的赞美之情。同时,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它的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围绕东林寺的虎掊泉展开,将传说与实景相结合,营造出奇妙而清幽的意境。
首联点出虎掊泉的奇特,“胜致通幽感”写出景致的优美能引人入胜,产生幽静的情怀,“灵泉有虎掊”则点出泉水的由来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颔联“爪抬山脉断,掌托石心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老虎的神力,既呼应了“虎掊”的传说,又使得泉水的形成更具传奇性,画面感极强。
颈联转而描绘泉边的环境,“竹蔼疑相近,松阴盖亦交”写出竹林雾气朦胧、松树浓荫交错的景象,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此处的宁静与生机。
尾联“转令栖遁者,真境逾难抛”由景及人,写出这样的美景连隐居者都难以割舍,从侧面烘托出虎掊泉景色的迷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处胜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将传说与实景、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周繇是唐代诗人,生平多有漫游,对山水名胜多有题咏。东林寺位于江西庐山,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周围风景秀丽,多有奇泉异石。虎掊泉应是东林寺附近一处与老虎传说相关的泉水。诗人游览至此,被这处泉水的奇特传说和周围优美的景致所打动,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赞美虎掊泉的神奇与周边环境的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