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广信寺

张乔 〔唐朝〕

亭北敞灵溪,林梢与槛齐。

野云来影远,沙鸟去行低。

晚渡明村火,晴山响郡鼙。

思乡值摇落,赖不有猿啼。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亭子北面敞开着灵溪,树林的梢头与栏杆相齐。

野外的云彩飘来,影子显得遥远;沙滩上的鸟儿飞去,飞行得很低。

傍晚的渡口处,村庄的灯火明亮;晴朗的山间,传来郡中鼓角的声响。

在这草木凋零的时节思念家乡,幸好没有猿猴的啼叫声(增添愁绪)。

1. 张乔:晚唐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与许棠、喻坦之等人并称“咸通十哲”。其诗风格清新俊逸,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羁旅情怀。

2. 题壁诗:古代诗人常将诗作题写在墙壁上,此诗题于广信寺,属于题壁诗的一种。题壁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便于诗作的流传和他人的赏读。

3. 律诗体裁: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野云来影远,沙鸟去行低”“晚渡明村火,晴山响郡鼙”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4. 意象运用:诗中“野云”“沙鸟”“村火”“郡鼙”“猿啼”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和人文景象,还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如“猿啼”在古诗中常与悲伤、思乡联系在一起。

5. 借景抒情:诗歌通过描绘广信寺周围的景色,如灵溪、林梢、野云、沙鸟等,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是借景抒情手法的典型运用。

  • 广信寺:寺庙名称,具体位置不详。
  • :敞开,开阔。
  • 灵溪:寺边的溪流名称,有灵秀之意。
  • 林梢:树林的顶端。
  • :栏杆。
  • 野云:野外的云彩。
  • 沙鸟:沙滩上的水鸟。
  • 行低:飞行得很低。
  • 晚渡:傍晚的渡口。
  • 明村火:使村庄的灯火明亮,这里指村庄的灯火在傍晚亮起。
  • 晴山:晴朗的山间。
  • 郡鼙:郡中的鼓,古代军中或城郭所用的鼓。
  • :正当,处在。
  • 摇落:指草木凋零的时节,多在秋季。
  • :幸好,依赖。
  • 猿啼:猿猴的啼叫声,古诗中常用来渲染悲伤的氛围。

《题广信寺》是晚唐诗人张乔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广信寺及周边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首先看诗歌的结构,首联点出广信寺中亭子与灵溪、树林的位置关系,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寺中近景图,让我们感受到寺庙与自然的融合。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拓展视野,从野云、沙鸟等自然景物,到村火、郡鼙等人文元素,展现了从远到近、从静到动的丰富画面,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立体。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前面铺垫了大量的景物描写,看似只是在写景,实则在为尾联的抒情做准备。尾联“思乡值摇落,赖不有猿啼”,直接点出了在这草木凋零的秋季,自己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幸好没有猿猴的啼叫,才没有让这份愁绪更加浓重。这里的“赖不有猿啼”很巧妙,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思乡之切,因为猿啼往往会引发人的悲愁之感,诗人说幸好没有,反而更能体现他此时的心境。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见所闻的景物之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同时,作为一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了解这首诗,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到晚唐山水诗的特色,还能体会到古代文人在游历途中的思乡情怀,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描绘了广信寺周围的景色,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首联“亭北敞灵溪,林梢与槛齐”,从近景入手,写出亭子北面灵溪开阔,树林梢头与栏杆相平的景象,勾勒出寺中亭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画面。

颔联“野云来影远,沙鸟去行低”,描写远景,野云飘来,影子悠长;沙鸟飞去,飞行姿态很低。动静结合,展现出开阔而宁静的意境。

颈联“晚渡明村火,晴山响郡鼙”,由景入声,傍晚渡口的村火明亮,晴朗山间传来郡鼓之声,将画面从自然景色扩展到人间烟火和城郭生活,增添了生活气息和时空感。

尾联“思乡值摇落,赖不有猿啼”,直抒胸臆,点明在草木凋零的秋季,诗人思乡情切,幸好没有猿啼声来加剧愁绪,将思乡的愁情与眼前的景物巧妙结合,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写景由近及远,由静到动,由景到情,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将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而真挚。

张乔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以山水、边塞等为题材。《题广信寺》是一首题咏寺庙的诗作,从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来看,可能是诗人游历广信寺时所作。当时诗人身处异乡,在傍晚时分于广信寺观景,触景生情,引发了思乡之情,于是写下此诗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往往通过寄情山水来排遣心中的愁绪,这首诗也可能带有这样的时代印记。

作者信息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古诗数量:184名句数量: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