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见初栽日,今逢成树时。
存思心更感,绕看步还迟。
蝶舞摇风蕊,莺啼含露枝。
裴回不忍去,应与醉相宜。
昔见初栽日,今逢成树时。
存思心更感,绕看步还迟。
蝶舞摇风蕊,莺啼含露枝。
裴回不忍去,应与醉相宜。
昔日曾见它刚栽种的日子,如今恰逢它长成大树之时。
心中思索着,感慨越发深沉,环绕着它观赏,脚步也变得迟缓。
蝴蝶在风中摇曳的花蕊上飞舞,黄莺在带着露珠的枝条上鸣叫。
徘徊着不忍心离去,这样的景致应该和沉醉的心境相契合。
1. 方干:晚唐诗人,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宣宗大中年间,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会稽镜湖之滨,终身不仕,与罗隐、杜荀鹤交游。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润小巧,独具一格。
2.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在唐代,秀才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后来逐渐演变为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
3. 木兰:木兰科木兰属植物,落叶乔木,花大而美丽,有白、紫等色,香气浓郁,是中国著名的观赏植物,在古诗文中常被提及,象征着美好、高洁等意象。
4. 诗歌中的对比手法:本诗开篇“昔见初栽日,今逢成树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过去和现在木兰树的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了时间的变化和木兰的生长,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5. 古诗中常见意象:诗中的“蝶”“莺”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蝴蝶常与美好、灵动相关,黄莺的啼鸣则常用来表现春天的生机和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画面和情感。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它是唐代诗人方干所作的《陈秀才亭际木兰》,描绘了诗人在陈秀才亭子旁边看到木兰树时的所见所感。
从诗句来看,开篇两句“昔见初栽日,今逢成树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描写的对象——木兰树,同时通过时间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也为下文诗人的感慨做了铺垫。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再次见到曾经种下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时,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感慨呢?
接着“存思心更感,绕看步还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动作和心理。“存思”说明诗人在用心感受,“心更感”则直接点出了内心的触动之深。“绕看步还迟”更是把那种舍不得离开、细细观赏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这棵木兰树的喜爱之情。
再看“蝶舞摇风蕊,莺啼含露枝”,这两句就像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蝴蝶在花蕊上飞舞,黄莺在枝条上鸣叫,还有风中摇曳的花蕊和带着露珠的枝条,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充满了生机和美感,让我们仿佛能听到黄莺的叫声,看到蝴蝶飞舞的姿态。这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描绘能力。
最后“裴回不忍去,应与醉相宜”,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不舍离去的心情。他觉得在这样的美景中,沉醉其中是最合适的,这既是对眼前景色的赞美,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情感真挚,通过对木兰树及周边景色的描写,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十分到位,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可以试着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开篇“昔见初栽日,今逢成树时”,通过对比过去看到木兰初栽和如今长成大树的情景,既写出了木兰的生长变化,也暗含了时光流逝之感,为下文的感慨铺垫了情绪基础。
“存思心更感,绕看步还迟”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面对木兰树时的状态,内心思绪万千,感慨不已,以至于环绕着树观赏时,脚步都不自觉地放慢了,将诗人对木兰树的喜爱和内心的触动细致地展现出来。
“蝶舞摇风蕊,莺啼含露枝”是对木兰树周围景色的描写,蝴蝶在风中晃动的花蕊上翩翩起舞,黄莺在带着露珠的枝条上婉转啼鸣,动静结合,画面感极强,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宁静美好的氛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裴回不忍去,应与醉相宜”,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徘徊不舍、不忍离去的心情,觉得这样的美景只有沉醉其中才最为合适,将对眼前景致的喜爱推向了高潮,余韵悠长。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木兰树及周边景色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耐人寻味。
方干是晚唐诗人,一生未仕,隐居在会稽镜湖一带,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从诗题《陈秀才亭际木兰》来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拜访陈秀才时,看到其亭子旁边的木兰树有感而发所作。诗人看到曾经栽种的小木兰如今已长成大树,周边景色宜人,内心生出诸多感慨,于是写下此诗记录当时的心境和所见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