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先见海底日,良久远鸡方报晨。
古树含风长带雨, 寒岩四月始知春。
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丰雷雨匀。
前后登临思无尽,年年改换去来人。
未明先见海底日,良久远鸡方报晨。
古树含风长带雨, 寒岩四月始知春。
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丰雷雨匀。
前后登临思无尽,年年改换去来人。
天还未亮就先看见了从海底升起的太阳,过了很久远处的鸡才报晓。
古老的树木裹挟着风,常常带着雨水,寒冷的岩石到了四月才感受到春天。
山顶的天空清朗,星河仿佛很近,山下人间年成丰熟,雷雨均匀。
前后多次登临此山,思绪无穷无尽,每年都变换着来来往往的人。
1. 方干: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会稽镜湖,终身未仕。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羁旅思乡之情,风格清润小巧。
2. 律诗: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特点。
3. 借景抒情:诗歌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龙泉寺绝顶的日出、古树、寒岩、星河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4. 对比手法:首联中“未明先见海底日”与“良久远鸡方报晨”形成对比,突出了山顶地势高的特点;颈联中“中天”的景象与“下界”的情景对比,展现了不同层面的景致。
《题龙泉寺绝顶》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一首经典七言律诗,通过对龙泉寺山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感悟。
开篇两句,诗人便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山顶观日出的早,“未明先见海底日”让人感受到山顶地势之高,仿佛与天相接,而“良久远鸡方报晨”则从侧面烘托出这种高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接着看三、四句,“古树含风长带雨,寒岩四月始知春”,这两句描绘了山上的环境。古树在风雨中更显沧桑,寒岩到四月才迎来春天,这既写出了山间气候的寒冷,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自然的生命力,古树历经风雨依然挺立,寒岩虽晚但终究会迎来春天。
再看五、六句,诗人将目光从山上的具体景物转向更广阔的天地,“中天气爽星河近”写出了山顶天空的清朗高远,星河仿佛就在眼前,给人一种开阔的视野;“下界时丰雷雨匀”则描绘了山下人间的美好景象,年成丰收,雷雨均匀,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最后两句“前后登临思无尽,年年改换去来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自己多次登临的经历,思绪万千,而每年来来往往的人不同,更是引发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让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龙泉寺绝顶的奇丽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这首诗描绘了龙泉寺绝顶的独特景致与诗人的登临之感,意境开阔,情感深沉。
首联“未明先见海底日,良久远鸡方报晨”,以极早看到日出与远处鸡叫较晚对比,突出了山顶地势之高,视野之开阔,给人以新奇之感。
颔联“古树含风长带雨,寒岩四月始知春”,描写山上的景物,古树在风雨中屹立,寒冷的岩石到四月才迎来春天,既展现了山间气候的寒凉与独特,也暗含着一种坚韧之感。
颈联“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丰雷雨匀”,将视角从山上扩展到山下,山顶天空清朗,星河仿佛触手可及,山下则年丰雨匀,一派祥和,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间的细致观察。
尾联“前后登临思无尽,年年改换去来人”,由景生情,诗人多次登临,思绪万千,感叹每年来来往往的人不断变换,流露出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怅惘之情,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写景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将山顶的奇景与诗人的感慨完美结合,耐人寻味。
方于是唐代后期的诗人,以隐居生活为主,多写山水田园、隐逸情趣之作。《题龙泉寺绝顶》是他游览龙泉寺山顶时所作。龙泉寺多位于山林之中,地势较高,诗人登上绝顶,感受山间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晨昏变化,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诗,记录下登临所见所感,既描绘了山顶的奇异景色,也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