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钱特卿赴职天台

方干 〔唐朝〕

路入仙溪气象清,垂鞭树石罅中行。

雾昏不见西陵岸, 风急先闻瀑布声。

山下县寮张乐送,海边津吏棹舟迎。

诗家弟子无多少,唯只于余别有情。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道路进入仙溪,景象清新明朗,你垂着马鞭在树木与岩石的缝隙中前行。

雾气昏沉,看不见西陵的河岸;风声急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响。

山下县里的官员们陈设音乐为你送行,海边的官吏吏驾着船前来迎接。

诗家的弟子数量并不多,只有我对你有着特别深厚的情谊。

1. 方干,晚唐诗人,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一生未仕,隐居镜湖。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羁旅送别,风格清新自然,擅长律诗。

2. 天台,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是著名的游览和佛教圣地,天台山风景秀丽,多古迹名胜,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象。

3.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诗人对友人、亲人离别时的不舍、祝福、牵挂等情感。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细节描写等。

4.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通常为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需要对仗,押平声韵,有严格的平仄规则。此诗为七言律诗。

5. “罅”“棹”等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在古诗阅读中需要注意积累,以准确理解诗句意思。

  • 钱特卿:诗人的友人,即将前往天台任职。
  • 赴职:前往就任官职。
  • 天台: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多佛寺道观。
  • 仙溪:天台山附近的溪流,因地处仙境般的环境而得名。
  • 气象清:景象清新、明朗。
  • 垂鞭:放下马鞭,形容骑马慢行。
  • 树石罅(xià)中:树木和岩石的缝隙之中。罅,缝隙。
  • 雾昏:雾气浓重昏暗。
  • 西陵岸:西边山岭的岸边。
  • 县寮(liáo):县里的官员。寮,官吏办公的地方,这里代指官吏。
  • 张乐:陈设音乐,指演奏音乐。
  • 津吏:管理渡口的官吏。
  • 棹(zhào)舟:划船。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 诗家弟子:指诗人的门生或志同道合的诗友。
  • 无多少:数量不多。
  • 唯只:只有。
  • 于余:对我。
  • 别有情:有着特别的情谊。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脉络,它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方干为即将前往天台任职的友人钱特卿所作。

开篇两句,诗人为我们勾勒出友人赴任途中的画面。“路入仙溪气象清”,一进入仙溪,就感受到那里清新的景象,让我们对天台山的环境有了初步的美好印象。“垂鞭树石罅中行”则具体描绘了友人骑马前行的状态,在树石缝隙中穿行,可见路途并不平坦,但也增添了几分野趣。

接着看三四句,这两句写了途中的所见所闻。“雾昏不见西陵岸”,因为雾气太大,看不清西陵的岸边,给人一种朦胧之感;“风急先闻瀑布声”,风声很急,还没看到瀑布,就先听到了它的声音,这是一种很巧妙的写法,用听觉来弥补视觉上的不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台山瀑布的气势。

再看五六句,这两句转向了送别和迎接的场景。山下的官员们奏乐送别,海边的津吏划船迎接,这既体现了钱特卿受到的重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人们对于官员赴任的礼节,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希望友人一路顺利的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诗家弟子无多少,唯只于余别有情”,意思是说,虽然有不少诗友,但诗人自己对钱特卿的情谊是与众不同的,这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不舍和独特的情感,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浓厚。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场景的描写,把送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送别钱特卿赴职天台展开,情景交融,情感真挚。

首联“路入仙溪气象清,垂鞭树石罅中行”,描绘了友人前往天台途中的景象。“仙溪”点明天台的清雅环境,“气象清”概括了此地的整体氛围。“垂鞭树石罅中行”则细致地刻画了友人骑马在崎岖山道中前行的姿态,画面感十足,也暗示了路途的蜿蜒。

颔联“雾昏不见西陵岸,风急先闻瀑布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雾气弥漫使得西陵岸不可见,而急促的风声中先传来瀑布的轰鸣,写出了天台山一带云雾缭绕、瀑布壮观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壮阔的意境,也让读者感受到友人旅途环境的独特。

颈联“山下县寮张乐送,海边津吏棹舟迎”,转而描写送别与迎接的场景。山下的官员们用音乐送别,海边的津吏驾船迎接,既表现了钱特卿的身份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他赴任的重视,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此去任职顺利的祝愿。

尾联“诗家弟子无多少,唯只于余别有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在众多友人中,诗人强调自己对钱特卿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将送别之情推向高潮,显得尤为真挚动人。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对仗工整,通过写景与抒情的结合,生动地展现了送别场景和诗人的情感,是一首颇具感染力的送别佳作。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方干为送别友人钱特卿前往天台任职而作。从诗中内容来看,钱特卿即将赴任的天台是一个风景秀丽、环境清幽之地。当时,友人出行任职,亲友作诗送别是一种常见的文化习俗,诗人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和途中风光,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方干是晚唐诗人,一生未仕,隐居于镜湖一带,擅长律诗,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羁旅送别之情,此诗也体现了他送别诗的特点。

作者信息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古诗数量:373名句数量: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