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建溪图

方干 〔唐朝〕

六幅轻绡画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

分明记得曾行处,只欠猿声与鸟啼。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六幅轻薄的丝绢上绘制着建溪的美景,刺桐花盛开的道路高低起伏。

画中的景色分明是我曾经走过的地方,只是缺少了猿猴的叫声和鸟儿的啼鸣。

1. 方干:唐代诗人,字雄飞,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会稽镜湖,以诗自娱。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羁旅愁思,风格清润小巧。

2. 题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指诗人在观赏绘画后所作的诗。题画诗往往能将画中景与诗中情相结合,既描绘画作内容,又抒发诗人情感,有的还会对画作的艺术技巧进行评价。

3. 建溪:古代著名的河流,是福建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沿岸风光秀丽,在许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都有提及。

4. 刺桐:在中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因花色艳丽,常被作为观赏植物,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南方景物的标志性意象之一。

  • 建溪:水名,在今福建省,是闽江的北源。
  • 轻绡:轻薄的丝织品,这里指画绢。
  • 刺桐:一种落叶乔木,花形美丽,颜色鲜红。
  • :缺少。

《题画建溪图》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题画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开篇点出所咏为一幅描绘建溪的画作,接着细致描绘了画中刺桐花下路高低的美景,然后由画及忆,说画中的景色和自己曾经走过的地方一模一样,最后指出画作唯独缺少猿声与鸟啼。

在理解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对画作的客观描述,到因画而生的回忆,再到对画作未包含声音的感慨,情感层层递进,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建溪美景的深刻记忆和喜爱。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题画诗的特点,它不是简单地对画作进行复述,而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经历,使得诗歌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味。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题画诗的创作风格,以及当时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情趣。

另外,诗中提到的建溪和刺桐,也是我们了解唐代南方地理风貌和植物分布的一个小窗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唐代的社会生活。

这首诗巧妙地将画中景与心中忆相结合,展现出画作的逼真和诗人对建溪美景的眷恋。首句“六幅轻绡画建溪”点明所题之物是一幅描绘建溪的画作,“六幅轻绡”既写出了画的材质,也暗示了画作的篇幅不小,能较好地展现建溪风光。

“刺桐花下路高低”细致地描绘了画中的景色,刺桐花绚烂绽放,花下的道路错落有致,画面感极强,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片美丽的景致中。

后两句“分明记得曾行处,只欠猿声与鸟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看到画中景色,觉得与自己曾经游历过的建溪一模一样,突出了画作的惟妙惟肖。而“只欠猿声与鸟啼”则从听觉角度入手,既说明画是无声的,又反衬出画作的逼真程度,让读者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却又略有缺憾的奇妙感觉,也流露出诗人对建溪实景的怀念之情。

方于是唐代晚期的诗人,以隐居生活为主,其诗作多描写山水风光和隐逸情怀。《题画建溪图》是诗人观赏一幅描绘建溪景色的画作后所作。从诗中内容来看,诗人可能曾亲身游历过建溪一带,对那里的景色有着深刻的印象,当看到画作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信息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古诗数量:373名句数量: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