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我曾在神仙所居之地见到过麻姑,听她说起君山自古以来本是不存在的。
原来它本是昆仑山顶上的一块石头,被海风吹落,才落到了洞庭湖中。
1. 方干:晚唐诗人,字雄飞,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因貌丑而有兔缺,故不举进士。隐居会稽鉴湖,以诗闻名,时称“官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羁旅愁思,风格清苦冷峭,亦有不少应酬之作。
2. 君山:又称湘山、洞庭山,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南的洞庭湖中,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传说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曾在此泣血,死后化为湘水女神,君山也因此蒙上了一层浪漫的神话色彩。
3. 神话典故运用:诗中运用了麻姑、昆仑山等神话元素。麻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常见于诗词中,象征着长寿和仙境;昆仑山在神话中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是众神聚居之地,常被用来营造神秘、高远的意境。
4. 浪漫主义手法:诗歌通过奇特的想象,将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突破了现实的束缚,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这种手法在古代山水诗中较为常见,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想象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诗人方干的《题君山》。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诗人通过与仙女麻姑的相遇,引出了君山的来历,说它本是昆仑山上的石头,被海风吹到了洞庭湖。
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诗人所运用的想象手法。为什么诗人要把君山说成是从昆仑山吹过来的呢?这其实是为了突出君山的不凡。昆仑山在古代神话中是非常神圣的地方,把君山和昆仑山联系起来,就给君山增添了神秘和高贵的色彩。
再看诗中的典故,“麻姑”这个形象的出现,不仅让诗歌有了神话氛围,也让“君山自古无”这个说法更有说服力,仿佛这是来自神仙的告知。这种用神话传说来写山水的方式,是古代诗人常用的,能让自然景观更有故事性。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每一句都有其作用,层层递进,从听闻君山的来历,到说出它的出处,逻辑清晰,又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我们在欣赏的时候,要用心感受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其中蕴含的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方干这位诗人的生平,他一生隐居,所以他的诗更多地是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这对我们理解他的作品也很有帮助。
这首诗构思巧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开篇“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诗人借与仙女麻姑相遇的传说,引出君山“自古无”的说法,为下文的想象做铺垫,增添了神秘的氛围。
后两句“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更是神来之笔,将君山的来历归结为昆仑山顶的石头被海风吹到洞庭湖,想象力大胆奇特,既写出了君山的神奇不凡,又赋予了其自然景观一种雄浑的气势。诗人不直接描写君山的形貌,而是从其起源入手,别出心裁,让读者对君山产生无限的遐想,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意境高远,充满了神话色彩,给人以新奇的审美体验。
方干是晚唐诗人,一生未仕,隐居在会稽鉴湖。他的诗歌多以山水、隐逸为题材,风格清润小巧。《题君山》是他游览洞庭湖君山时所作,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君山传奇色彩,具体创作的精确年份已不可考,但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浪漫的创作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