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
汉帝后宫犹识字, 楚王前殿更无人。
年深旅舍衣裳敝,潮打村田活计贫。
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
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
汉帝后宫犹识字, 楚王前殿更无人。
年深旅舍衣裳敝,潮打村田活计贫。
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
一路送别频频举杯请你不要推辞,你我的哀怨叹息和劳顿悲歌都未能舒展。
汉家皇帝的后宫女子尚且识字,楚王的前殿却更显得没有贤才。
长久客居旅舍,衣裳已经破旧;潮水拍打村田,生计十分贫困。
人生百年总共也多不了几天,实在受不了这离别之苦,又恰逢春天更添伤感。
1.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昭谏,其诗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语言通俗泼辣,讽刺性强。
2.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科举制度趋于完善,但也存在诸多弊端,许多文人因科举失利而困顿一生。
3. 用典:诗歌中“汉帝后宫”“楚王前殿”均为用典手法,用历史故事来表达对现实的看法,使诗歌内涵更丰富,表达更含蓄有力。
4. 送别诗:这首诗属于送别诗,这类诗歌通常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或对人生的感慨等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
《送顾云下第》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送别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题目来看,“送顾云下第”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旨是送别科举落第的友人顾云。开篇“行行杯酒莫辞频”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频频举杯既是不舍,也是想借酒消愁,缓解两人心中的“怨叹”与“劳歌”。
接着看颔联,这里的用典非常巧妙。“汉帝后宫犹识字”说的是连后宫女子都有文化,而“楚王前殿更无人”则暗示朝廷缺乏真正的人才,通过对比,强烈地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不能选拔贤才,朝廷埋没人才的现实,这既是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也是诗人自身经历的感慨。
颈联转而描写顾云的生活状况,“年深旅舍衣裳敝,潮打村田活计贫”,简单的两句,勾勒出一个长期漂泊、生活贫困的落第文人形象,让我们更能体会到他的艰辛与不易。
最后尾联“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将视角拉到人生的长度,人生短暂,本就没多少日子,如今又要与友人分别,再加上春天万物生长却更添伤感,把离别的愁绪和对人生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写出了送别友人的伤感,更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是一首兼具情感与思想深度的佳作。
全诗围绕送别顾云这一主题,将对友人的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自身的感慨融为一体。首联通过频频举杯的送别场景,点出两人心中的哀怨与不平,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颔联运用典故,以“汉帝后宫犹识字”与“楚王前殿更无人”对比,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朝廷不识人才、埋没贤能的现状,既为友人鸣不平,也抒发了对社会的愤懑。颈联描绘了顾云长期漂泊、生活困顿的处境,“衣裳敝”“活计贫”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落第文人的艰辛,充满了同情。尾联从人生短暂的角度出发,感叹离别之苦与春光易逝,将伤感之情推向高潮,余味悠长。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于平实中见深情,在抒情中含讽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是罗隐为送别科举落第的友人顾云而作。唐代科举制度虽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晋升之路,但录取率极低,许多有才华的人屡试不第。顾云便是其中之一,罗隐本人也多次应考不中,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和文人的失意有着深刻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送别落第的友人,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身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