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甲马未曾安,今日逢君事万端。
乱后几回乡梦隔, 别来何处路行难。
霜鳞共落三门浪,雪鬓同归七里滩。
何必新诗更相戏,小楼吟罢暮天寒。
中原甲马未曾安,今日逢君事万端。
乱后几回乡梦隔, 别来何处路行难。
霜鳞共落三门浪,雪鬓同归七里滩。
何必新诗更相戏,小楼吟罢暮天寒。
中原地区的战事从未平息安定,如今与您相见,心中感慨万千,世事繁杂。
战乱之后,多少次回乡的梦境被阻隔;分别以来,不知在哪些地方行路艰难。
我们都如经霜的鱼儿一同搏击在三门的浪涛之中,又将带着满头白发一同归隐七里滩。
何必再用新写的诗作相互戏谑呢?在小楼中吟诵完毕,只觉傍晚的天空一片寒凉。
1. 处士:古代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来也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2. 七里滩:是古代著名的隐士隐居之地,与东汉严光(严子陵)隐居垂钓的典故相关,后世常以七里滩代指隐居的闲适之地。
3. 酬赠诗:古代文人之间相互赠答的诗歌,多用来表达友情、抒发情怀或交流思想,这首诗便是典型的酬赠诗。
4. 罗隐的诗歌风格:罗隐的诗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语言通俗泼辣,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
5. 唐朝末年的社会状况: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种社会背景对当时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许多诗歌都带有悲凉、感伤的色彩。
《酬章处士见寄》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酬赠诗,为我们展现了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世界。
首先,从诗歌的题目来看,“酬章处士见寄”表明了这是一首回应章处士寄赠之作,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诗歌唱和,充满了友情的温度。
再看诗歌内容,开篇就点出“中原甲马未曾安”,直接将我们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年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与友人相见,“事万端”三个字道尽了无尽的感慨与沧桑。接下来的两联,诗人具体诉说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乱后几回乡梦隔”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却难以归去的无奈,“别来何处路行难”则描绘了漂泊途中的艰辛。而“霜鳞共落三门浪,雪鬓同归七里滩”这两句,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共同经历的磨难,又表达了他们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是全诗情感的集中体现。最后,尾联以“小楼吟罢暮天寒”作结,在寒冷的暮色中,更让人体会到乱世文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助。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一个缩影,让我们得以窥见唐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怀。
全诗情感沉郁,意境苍凉,将个人的身世遭遇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首联“中原甲马未曾安,今日逢君事万端”开篇点出时代背景,中原战乱不息,与友人相见,勾起无限往事,奠定了全诗悲怆的基调。
颔联“乱后几回乡梦隔,别来何处路行难”进一步抒发战乱带来的苦难,回乡之梦被隔断,漂泊之路艰难,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流离失所的辛酸。
颈联“霜鳞共落三门浪,雪鬓同归七里滩”以比喻手法,将两人比作经霜的鱼儿在浪涛中挣扎,又表达了一同归隐的愿望,既写出了共同的遭遇,也流露了对安宁生活的期盼,对仗工整,意蕴深厚。
尾联“何必新诗更相戏,小楼吟罢暮天寒”收束全诗,在悲凉的氛围中,以相互戏谑的新诗和傍晚的寒意作结,更添一份凄清之感,余味悠长。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乱世中的友情和个人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罗隐生活在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这首诗是罗隐酬答章处士的寄赠之作。从诗中内容来看,两人可能都是经历了战乱流离之苦的人,在乱世中相遇,感慨万千,通过诗歌来抒发各自的境遇和心境。此时唐朝已走向衰落,社会的混乱给文人雅士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他们或四处漂泊,或渴望归隐,这首诗便反映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之间的相互慰藉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