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盘蛟蜃路藤萝,四面无尘辍棹过。
得似吾师始惆怅,眼前终日有风波。
根盘蛟蜃路藤萝,四面无尘辍棹过。
得似吾师始惆怅,眼前终日有风波。
古寺的根基盘结着蛟龙蜃蛤,道路上布满了藤萝藤蔓,四周洁净无尘,我停船靠岸前来拜访。
能像禅师您这样(安然自处),我才开始怅然若失,(想到自己)眼前的日子总是充满了风波险阻。
1. 罗隐,晚唐诗人,字昭谏,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泼辣,富有讽刺意味。
2.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是中国佛教名寺,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金山上,因寺庙建筑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又地处长江边,风景独特而闻名。
3.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金山寺的宁静清幽与诗人所处环境的“风波”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情感。
4. “蛟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物,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增添神秘色彩或表现环境的奇特。
《金山僧院》是罗隐游览金山寺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四句,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
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前两句,这两句主要是写景。“根盘蛟蜃路藤萝”,诗人用“蛟蜃”来形容金山寺根基的不凡,仿佛有神灵庇佑,而“路藤萝”则描绘出寺庙周围道路被藤蔓覆盖的景象,给人一种幽静、古朴的感觉。“四面无尘辍棹过”,则点出了寺庙环境的洁净,没有尘世的污染,也正因如此,诗人才会停下船来,前往探访。这两句通过对金山寺周边环境的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宁静祥和的佛教圣地。
接着看后两句,这两句是诗人情感的抒发。“得似吾师始惆怅”,诗人看到寺中僧人安然自处的状态,内心生出羡慕之情,同时也开始感到惆怅。为什么会惆怅呢?“眼前终日有风波”给出了答案,因为诗人自己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波折和困难,与僧人的安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风波”不仅指生活中的不顺,也可能暗指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写景与抒情的结合,既展现了金山寺的清幽之美,又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蕴的语言,描绘了金山寺的独特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首句“根盘蛟蜃路藤萝”,从寺庙的根基和周边道路着笔,既写出了金山寺历史悠久、根基稳固的特点,又通过“藤萝”营造出一种古朴、清幽的氛围,仿佛寺庙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面无尘辍棹过”则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洁净安宁,与尘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也点出了诗人前来拜访的缘由,正是被这份清净所吸引。
后两句“得似吾师始惆怅,眼前终日有风波”情感陡转,由景入情,将僧人的安然状态与自己的处境相对比,抒发了内心的惆怅。诗人羡慕僧人能超脱于世俗风波之外,而自己却深陷其中,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罗隐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其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对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有着深刻的体会。金山寺位于长江岸边的金山上,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寺庙,环境清幽,远离尘世纷扰。罗隐在经过金山寺时,被寺庙的宁静氛围和僧人的安然状态所触动,联想到自己漂泊不定、充满波折的人生,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超脱世俗、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