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旌元帅遗风在,击缶高人逸兴酣。
水转巴文清溜急,山连蒙岫翠光涵。
驻旌元帅遗风在,击缶高人逸兴酣。
水转巴文清溜急,山连蒙岫翠光涵。
当年驻军在此的元帅的遗风依然存在,那些敲击瓦器的高雅之人兴致正浓。
河水流转,带着巴地文字般的波纹,清澈的水流湍急;群山连接着蒙岫,翠绿的光芒蕴含其中。
1. 击缶:是古代的一种娱乐方式,缶作为一种瓦质乐器,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后来也常被文人用于抒发情怀。
2. 巴地:古代巴国所在地,大致在今四川东部、重庆等地,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文字纹饰等。
3. 题咏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常见类型,诗人通过对建筑物、景物等的题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见解或感慨。
4. 唐诗特点:唐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这首诗体现了唐诗中情景交融、语言精炼的特点。
《题击瓯楼》是唐朝诗人张祎的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题咏类诗歌。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前两句侧重于人文方面,讲述了击瓯楼相关的历史遗风和当下文人的雅兴;后两句则聚焦于自然景色,描绘了楼周围的山水之美。
在理解诗句时,要注意其中的典故和特殊词汇,比如“驻旌”“击缶”“巴文”等,这些词汇帮助我们更好地还原诗歌所描绘的场景。通过“遗风在”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性,而“逸兴酣”则让我们体会到文人雅士的豪情逸致。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情景结合的手法,将人文与自然有机融合,使诗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自然的清新美。阅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语言,还能感受到唐朝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
这首诗开篇“驻旌元帅遗风在,击缶高人逸兴酣”,通过对往昔元帅驻军的遗风以及当下高雅之人击缶抒怀、兴致浓厚场景的描绘,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雅趣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引发读者对时光流转中人事变迁的感慨。
后两句“水转巴文清溜急,山连蒙岫翠光涵”则转向对自然景色的刻画。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河水湍急流转,波纹如巴文,以及群山连绵,翠绿的光芒蕴含其中的景象。“转”“连”等动词的运用,使画面富有动感,“清”“翠”等词则展现出景色的清新秀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击瓯楼周围自然风光的壮美与灵动。
整首诗情景交融,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展现了诗人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祎是唐朝诗人,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并无确切详细记载。从诗题《题击瓯楼》来看,这是一首题咏击瓯楼的诗作。击瓯楼可能是当时一处有名的楼阁,或许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诗人登上此楼,触景生情,看到周围的景象,联想到过往的人事,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