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易投居止,庐山得此峰。
主人曾已许,仙客偶相逢。
顾己恩难答,穷经业未慵。
还能励僮仆,稍更补杉松。
岂易投居止,庐山得此峰。
主人曾已许,仙客偶相逢。
顾己恩难答,穷经业未慵。
还能励僮仆,稍更补杉松。
想要找个合适的居所并非易事,幸好在庐山得到了这样一处好山峰。
房屋的主人曾经已经答应(借给我),我这仙客般的人偶然与之相逢。
回看自己,这份恩情难以报答,钻研经书的学业从未懈怠。
还能够勉励家中仆役,略微修补一下这里的杉树和松树。
1. 许彬是唐朝诗人,其诗作多以山水、酬赠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2. 庐山在唐代是文人荟萃之地,许多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诗篇,如李白、白居易等,庐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 “员外”这一称谓在古代的演变:最初是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虚衔,也常用于称呼地主、富商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4. 古诗中常见的酬赠诗题材:这类诗歌多是用来表达对他人恩情、情谊的感谢或回应,往往情感真挚,内容与双方的交往相关。
5. “穷经”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儒家经典的重视,钻研经书是他们追求学问、修身齐家的重要方式。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脉络。诗题“酬简寂熊尊师以赵员外庐山草堂见借”,直接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酬谢诗,是许彬为了感谢简寂熊尊师借给他赵员外的庐山草堂而作。
首联“岂易投居止,庐山得此峰”,诗人开篇就感慨找个好住处不容易,而能在庐山找到这样一处好地方更是难得,这既写出了他对居所的满意,也为后面表达对熊尊师的感激埋下伏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找到一处合适的居住之地确实不易,所以诗人的这份庆幸是很真实的。
颔联“主人曾已许,仙客偶相逢”,这里的“主人”既可以指赵员外,也可以包括答应借给他的熊尊师。“仙客偶相逢”既写出了相遇的偶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缘分的珍惜,同时“仙客”一词也让诗歌多了些雅致的感觉。
颈联“顾己恩难答,穷经业未慵”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觉得这份借居的恩情太重,自己难以报答,这种感恩之心很能引起共鸣。而“穷经业未慵”则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使有了安稳的居所,也不放松对学业的追求。
尾联“还能励僮仆,稍更补杉松”,诗人用具体的行动来回应这份恩情,他要好好爱护这处草堂,通过修补周围的树木来维护这里的环境,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务实和珍惜。
总的来说,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实的语言把自己的感激、珍惜以及对学业的坚持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首很有真情实感的好诗。我们在欣赏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以及诗歌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首联“岂易投居止,庐山得此峰”,开篇点出找到合适居所的不易,以及得到庐山这处好地方的庆幸,为下文表达感激之情做了铺垫。
颔联“主人曾已许,仙客偶相逢”,交代了得到草堂的缘由,既点明了主人的应允之恩,又以“仙客”自比,增添了一丝超然的意味,也暗示了与主人相遇的偶然和珍贵。
颈联“顾己恩难答,穷经业未慵”,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这份恩情难以回报的愧疚,同时表明自己不会因居住安稳而懈怠学业,仍会继续钻研经书,展现了诗人的感恩之心和勤勉之志。
尾联“还能励僮仆,稍更补杉松”,则从行动上表明自己会珍惜这处居所,通过勉励仆役修补周围的树木,体现了诗人对草堂的爱护以及在此长久居住的打算,使情感表达更为具体实在。
全诗围绕“借居”和“酬谢”展开,情感真挚,层次分明,将感激之情与自身的追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从诗题及内容来看,这首诗是许彬在得到简寂熊尊师所借的赵员外的庐山草堂后所作,用以酬谢对方。当时诗人可能正处于寻找居所的过程中,庐山的这处草堂为他提供了安身之所,他内心充满感激,于是写下此诗表达对熊尊师的谢意以及自己在此居住的打算。庐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喜爱之地,常有隐居、研学之举,许彬在此居住也可能有潜心钻研经书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