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豪家故池

吴融 〔唐朝〕

岁久无泉引,春来仰雨流。

萍枯黏朽槛,沙浅露沉舟。

照影人何在,持竿客寄游。

翛然兴废外,回首谢眠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池塘因年代久远已没有泉水引入,春天到来时只能依靠雨水汇聚流淌。

浮萍枯萎后黏附在腐朽的栏杆上,池水变浅,沙滩显露,沉没的船只也暴露了出来。

曾经在此映照身影的人如今在哪里呢?只有持竿垂钓的过客在此漂泊漫游。

超脱于世事的兴盛与衰败之外,回头向安睡的鸥鸟致意道别。

1. 吴融:晚唐诗人,其诗多写自然景物和闲情逸致,也有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

2.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歌多表现出感伤、颓废的情调,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3.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豪家故池衰败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

4. 对偶:诗中的颔联“萍枯黏朽槛,沙浅露沉舟”和颈联“照影人何在,持竿客寄游”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豪家故池:富贵人家的旧池塘。
  • 岁久:时间长久。
  • 泉引:引入泉水。
  • 仰雨流:依靠雨水流淌。
  • 萍枯:浮萍枯萎。
  • 朽槛:腐朽的栏杆。
  • 沉舟:沉没的船。
  • 照影人:曾经在池边映照身影的人,指过去的豪门主人。
  • 持竿客:持竿垂钓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或漂泊的过客。
  • 寄游:漂泊漫游。
  • 翛然:超脱、无拘无束的样子。
  • 兴废:兴盛与衰败。
  • 谢眠鸥:向安睡的鸥鸟致意道别。谢,辞谢、致意。

《题豪家故池》是一首充满沧桑感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描绘了一个曾经属于豪门的池塘如今衰败的景象。从没有泉水引入只能靠雨水,到浮萍枯萎、栏杆腐朽、沉舟显露,这些细节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和豪门的没落。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对比。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衰败形成对比,曾经的豪家主人与如今的漂泊过客形成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世事的无常。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很有深意,如“沉舟”不仅是眼前的实景,也象征着曾经的辉煌已成过往。

尾联诗人表现出的超脱心境也值得我们品味,在看透了兴衰变化之后,诗人能够以豁达的心态面对,这种境界给人以启示。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一处故池的描写,小中见大,蕴含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反复诵读体会。

这首诗以“豪家故池”为描写对象,通过对池塘衰败景象的细致刻画,营造出一种凄凉、沧桑的氛围。首联“岁久无泉引,春来仰雨流”点明池塘因年久失修,失去了往日的活水来源,只能依靠雨水维系,暗示了豪门的没落。颔联“萍枯黏朽槛,沙浅露沉舟”进一步描绘池塘的荒芜,枯萎的浮萍、腐朽的栏杆、显露的沙滩和沉舟,构成了一幅衰败的画面,细节生动,令人触目惊心。

颈联“照影人何在,持竿客寄游”由景及人,昔日在此游玩的豪门主人已不见踪影,只有像诗人这样的过客在此停留,对比鲜明,突出了世事的变迁。尾联“翛然兴废外,回首谢眠鸥”则表现出诗人超脱于兴衰之外的豁达心境,以向鸥鸟道别作结,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质朴,意境苍凉,通过对故池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生无常、世事兴衰的感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吴融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王朝衰落,许多曾经繁华的景象逐渐凋零。这首诗可能是诗人经过一处曾经属于豪门望族的旧池塘时,看到池塘的衰败景象,触景生情而作。通过对故池今昔变化的描写,寄托了对世事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

作者信息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古诗数量:329名句数量: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