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衮州泗河中石床

吴融 〔唐朝〕

一片苔床水漱痕,何人清赏动乾坤。

谪仙醉后云为态, 野客吟时月作魂。

光景不回波自远,风流难问石无言。

迩来多少登临客,千载谁将胜事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片长满青苔的石床,留下被水流冲刷的痕迹,是什么人清雅的欣赏能惊动天地。

仿佛像被贬谪的仙人醉酒后,以云气为姿态;山野间的隐士吟咏时,以明月为灵魂。

美好的时光不会重来,流水自顾自地流向远方,往昔的风流韵事已无从追问,石床默然不语。

近来有多少登高游览的人,千百年来,又有谁来评说这美好的往事呢。

1. 吴融,晚唐诗人,字子华,其诗多为咏物、咏史之作,风格清丽,情感真挚,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2. 谪仙这一意象在唐诗中常见,原指李白,后泛指才华横溢、不受世俗拘束的文人。

3. 泗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古代文化繁荣的地区之一,许多文人曾在此留下诗篇。

4. 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石床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和历史的感慨。

5. 诗中的对仗较为工整,如“谪仙醉后云为态,野客吟时月作魂”,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衮州:古代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 泗河:河流名,发源于山东,是淮河的支流。
  • 石床:河边形似床的岩石。
  • 苔床:长满青苔的石床。
  • 水漱痕:水流冲刷留下的痕迹。
  • 清赏:清雅的欣赏品评。
  • 动乾坤:惊动天地,形容影响极大。
  • 谪仙: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常用来称誉才学出众的人,这里可能指李白等诗人。
  • 野客:山野间的隐士或游客。
  • 光景:指美好的时光、景物。
  • 风流:指往昔的风流韵事、杰出的人物风采。
  • 迩来:近来。
  • 登临客:登高游览的人。
  • 胜事:美好的往事、盛事。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诗人开篇从眼前的石床入手,“一片苔床水漱痕”,简单几笔就勾勒出石床的模样,青苔遍布,还有水流冲刷的痕迹,这不仅写出了石床的自然状态,也暗示了它存在已久。接着“何人清赏动乾坤”一句,以问句引发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人能有如此高的欣赏水平,其欣赏之举竟能惊动天地,这为石床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再看颔联,“谪仙醉后云为态,野客吟时月作魂”,这里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石床和古代的文人雅士联系起来。谪仙醉酒后,石床仿佛也有了云一般的姿态;野客吟咏时,石床似乎又以明月为灵魂。这两句让冰冷的石床变得富有灵性,也让我们感受到这里曾经的文化气息。

颈联“光景不回波自远,风流难问石无言”是全诗的情感转折处。诗人由眼前的流水想到时光,美好的光景一去不复返,流水只管向前流淌,那些曾经的风流韵事再也无从探寻,石床沉默着,仿佛也在为历史的沧桑而感叹。这里诗人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很有感染力。

最后尾联“迩来多少登临客,千载谁将胜事论”,诗人把目光拉回当下,说近来有很多人来这里游览,但千百年来,又有谁能真正懂得并评说这里的美好往事呢?这既是对当下人们无法领略胜景深意的惋惜,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诗借景抒情,将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让我们在欣赏自然景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时光和历史的深沉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泗河中的石床展开,意境深远,情感沉郁。首联描绘石床的形态,以“水漱痕”点明其历经岁月冲刷,又以问句引出对欣赏者的遐想,引发读者兴趣。颔联驰骋想象,将石床与“谪仙”“野客”相联系,赋予石床人文气息,仿佛它曾见证文人墨客的风雅之事,“云为态”“月作魂”的比喻生动形象,极富诗意。颈联转入感慨,“光景不回”“波自远”暗示时光一去不返,流水无情,而“石无言”则凸显了历史的静默与沧桑,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巧妙融合。尾联由古及今,感叹如今登临的游客虽多,却无人能真正领略和评说这千年胜事,流露出淡淡的惆怅与惋惜。全诗语言凝练,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

吴融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抒发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此诗是他游览衮州泗河时,见到河中的石床有感而发所作。当时唐朝已走向衰落,社会动荡,诗人面对自然景物,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短暂,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往昔风流的追忆和对当下无人能领略胜景的惋惜。

作者信息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古诗数量:329名句数量:1120